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預防勝於治療絕對是上上策。醫師提醒,不想讓乳癌找上門,就要從「雌激素」關注起。這當中,「環境荷爾蒙」也可能是影響因子,因為雌激素本來是由身體內部自然產生和調節,但現代生活卻使我們暴露於環境雌激素的機會大大增加,像是避孕藥和化學清潔劑和塑化材料的類雌激素化合物,這些都被認為與乳癌的發生息息相關。
乳癌確診年輕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謝佳蓉說,乳癌是一種在乳腺組織中形成的癌症,其中大多數始於乳腺管。乳癌發病率基本上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但與其他癌症的最大區別在於,有可能在相對年輕的時候便患上乳癌。
謝佳蓉指出,尤其亞洲女性,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國家年輕 5 至 10 歲。過去台灣年輕型乳癌高峰在 40 至 49 歲,近 10 年臨床發現,有越來越多 20 至 30 多歲的女性被診斷為乳癌。任何人都有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瞭解乳癌特徵,對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非常重要,需要謹慎面對。
他也指出,雌激素(女性荷爾蒙)與乳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初經早或停經晚、從未生育或較晚生育、未哺乳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增加,即是與分泌的雌激素量有關。雌激素分泌在月經初潮前後增加,40 多歲後逐漸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不分泌。
預防乳癌除了注意體內雌激素 更需留意「環境荷爾蒙」
另一方面,謝佳蓉解釋,雌激素雖然主要由卵巢分泌,但體內還有其他來源,因此即使進入更年期後,也有可能罹患乳癌。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家族病史、相關基因變異(尤其 BRCA1 和 BRCA2 遺傳基因)、曾經得過相關癌症的過去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老化、有異常或良性乳房疾病、緻密型乳房、缺乏運動、肥胖、服用荷爾蒙藥物、酗酒、壓力,或曾因疾病治療接受過高劑量輻射線曝露。
謝佳蓉進一步指出,上述這些最廣為人知的乳癌風險因素,都與雌激素在體內升高濃度的機制因素互有關聯,但臨床上研究顯示僅僅 26.8% 的乳癌病例有明確歸屬的原因。加上很多病例都發生在那些不被認為是高風險的人,由此可推論有些罹癌的危險因素一直被忽略或未被發現,而「環境荷爾蒙」(或稱:外源性雌激素)是最可疑的風險。
她強調,雌激素本來是由身體內部自然產生和調節,但現代生活卻使我們暴露於「環境荷爾蒙」的機會大大增加,例如:透過避孕藥和荷爾蒙補充療法,或用在化學清潔劑和塑化材料的類雌激素化合物。
此外,謝佳蓉也說,乳癌的高危險因素涉及多方面,如:飲酒量增加和肥胖,與身體內雌激素升高、雄性激素下降相關聯;缺乏運動導致身體質量指數(BMI)超標,也被認為與雌激素濃度升高有關。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