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創生醫執行長劉建昇剖析 應用於心血管疾病之邊緣運算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與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的融合創新,讓醫療健康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機會。

AI 模型嵌入裝置端 建立個人化醫療服務

立創生醫執行長劉建昇表示,AI 與穿戴裝置的融合是未來醫療市場上的焦點。他分享「應用於心血管疾病之邊緣運算人工智慧」並指出將 AI 模型嵌入裝置端,不僅提升即時性,能強化資料隱私,更是精準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環。

他進一步說明,如果運用穿戴裝置監測人體生理訊號、透過感測器找出生理數據,並量化出有用的資訊,便可以幫助醫師提供精準的治療方式,甚至,有了這些生理資訊,就可以建立更加個人化的醫療服務。

AI 醫療產業邁大步 從雲端到邊緣運算

劉建昇特別指出,相較於雲端,邊緣 AI 優勢在於能提供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同時還能降低成本。邊緣 AI 在使用者的設備上(如:可穿戴式裝置)運行 AI 演算法,並非像傳統的雲端 AI 將數據發送到遠端伺服器或雲端平台進行處理。他強調,利用這樣的模式,未來在健康和醫藥領域的發展上,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在心血管疾病之 AI 運用非常值得著墨。

劉建昇說明,臨床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便是一個很好的運用例子。心房顫動是心房內單一或多個區域發生頻繁而快速的電流,這些電流通過房室結傳導系統,激發心室收縮,而產生心律不規則的心跳,心房顫動有時是突發的,有時是長時間的存在,但是透過穿戴式裝置,它可以連續性的量測,並且演算出一系列的數據,這些數據甚至可以進行更加精準及個人化的運用。

劉建昇也提及,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在平常沒有特殊症狀的表徵,故素有隱形殺手之稱,目前臨床診斷上多透過心電圖的使用,以記錄及觀察心電訊號之異常與否,若能透過早期徵兆的診斷及發現而給予適當且即時的治療,將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及醫療和社會成本的支出。然而在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的現在,心電訊號有機會被穿戴裝置即時分析的演算法,提供一量化參數以表示心臟的狀態,並更深一層的了解民眾的健康資訊。

文/劉一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