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素有洗腎王國之稱,洗腎人口每年的新發生數與盛行率都名列世界第一。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強調「換腎絕對比洗腎好」,他表示,有些人說自己洗十幾年的腎,也活得好好的,其實,洗腎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 6 成,但換腎是 9 成。
腎功能衰弱警訊為何?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資料,當腎臟功能下降到正常人的 1/10 時,血中的尿毒指數不斷攀升,此時利用藥物及飲食控制,通常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當出現尿毒症狀,也就是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心衰竭、肺水腫,血中肌酸酐>8.0∼10.0mg/dl 時,就需要進行腎臟替代療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
此外,腎絲球過濾率(eGFR)是測量腎臟功能的指標,eGFR 數值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通常 eGFR 小於 30 ,表示腎臟已經拉警報亮紅燈,患者必須持續至腎臟科門診追蹤治療;若小於 15,則屬於慢性腎病第五期,也就是腎臟衰竭,必須要有接受透析(洗腎)或換腎的準備。
洗腎 or 換腎?換腎後需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
李伯璋表示,腎臟移植的好處是,手術順利的話,可恢復正常生活、工作,出國旅行不受影響。洗腎若採血液透析,則必須每週 3 次往返醫院診所,舟車勞頓讓身體疲累又耗時,也會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此外,比起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後的存活率較高,而腎病患者接受換腎後,5 年存活率高達 9 成,且能避免洗腎相關合併症,譬如血管病變及鈣化。李伯璋進一步解釋,洗腎僅能清除、代謝掉身體約三之一的毒素和水分,剩下的毒素長期累積在體內,會造成心血管神經及骨骼的不良影響;腎臟移植則沒有這種困擾,換腎成功的話,腎功能幾乎接近或完全恢復正常,清除體內毒素能力大大提升,各種器官無需承受毒素累積體內帶來的傷害。不過,換腎後需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會影響免疫力,要注意防範感染。
誰不適合腎臟移植?
李伯璋指出,腎功能衰竭需要洗腎的患者,但不想要洗腎,可以考慮腎臟移植,但若是年紀太大 (七十歲以上) 、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細菌或黴菌感染尚未控制住或預期壽命小於 1 年,是否適合腎臟移植,必須由醫師進一步判斷。
腎臟移植依照腎臟來源分為兩大類:
- 活腎移植是指活體腎臟移植,活腎移植是指將配偶或五等血親以內的捐贈者身上有正常功能的腎臟,移植給受腎者。活腎移植的過程必須非常嚴謹,經過移植團隊和倫理委員會審慎的評估,盡可能讓捐腎者風險減到最低。
- 屍腎移植是指將臨終腦死後的病人,身上有功能的腎臟,依其生前遺願或最親近的家屬同意捐贈,移植到受腎者身上。
因為屍腎移植捐贈者必須經過腦死判定的過程,摘取腎臟與植入腎臟的過程也比較有時間緊迫的壓力。相較之下,活體腎臟移植準備過程時間充裕,捐贈者身體狀況良好,因此,活體腎臟移植的受腎者存活率和移植腎存活率都比屍腎移植還要好。
大愛腎臟移植的配對與順位如何運作?
李伯璋說明,一般在進行器官分配時,待移植者與器官捐贈者之間互相比對,應先符合絕對因素後,再依序比較相對因素。首先,受贈者的血型必須和捐贈者的血型相容,像是 A 型捐贈者可將器官給予 A 型或 AB 型的受贈者,而 O 型捐贈者則可將器官給予任何血型的受贈者。
在相對因素的部分,最優先的順位會給予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和捐贈者最吻合的人。因為大愛腎臟得來不易,必須將這顆腎臟給予組織配對最吻合的受贈者,術後的急性排斥較不會出現,移植腎臟的長期存活率也較高。
為了增加民眾器捐意願,李伯璋與醫界同儕推動「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台灣在 2014 年修正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推出「捨得」條例:若配偶或三親等以內的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則待移植者可享順位提前,優先獲得其他大愛捐贈者捐出之器官。
不過,分配上還是以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對最吻合為優先,若有不只一位受贈者的組織配對和捐贈者相符合,會將器官優先給予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