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美食王國,早餐油條、午餐滷肉飯加珍奶,晚上再來一頓吃到飽,夜貓子還不忘鹽酥雞、泡麵當宵夜!高熱量美食總是讓人難以抗拒,很多人即使在飲食控制,也會被朋友慫恿「沒關係啦,吃完再減肥、吃完再運動!」但狂吃之後拼命運動,真的能補救嗎?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分享2025年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由中國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心臟內科團隊進行,利用小鼠實驗模擬現代人「吃太好又拼命運動」的生活型態。研究團隊讓小鼠連續8週攝取高脂高熱量飲食,之後分別進行不同強度的運動,包括慢走(低強度)、中等強度(像健身操)、以及馬拉松式的高強度訓練。
結果發現,動得愈多不代表愈好!研究顯示,低強度運動如慢走能成功保護心臟結構與功能,但中強度運動反而加重心肌肥厚、心臟收縮無力與纖維化,甚至連「粒線體」(細胞的發電廠)都出現損傷。原本想靠運動彌補高熱量攝取,沒想到反而傷了心臟!
運動是健康大補帖 但方法錯了可能變「毒」?
張家銘解釋,這項研究的關鍵在於:當我們攝取過多脂肪和糖分,身體會試圖把這些能量儲存起來,但如果此時又進行高強度運動,大量的脂肪酸會快速釋放、流入心肌細胞,而代謝機制還沒穩定時,就容易引發「脂毒性」傷害。
結果是,這些脂肪不但沒能被消耗掉,反而堆積在心臟,成為「壞東西」,讓心臟跳得更吃力,就像一台老舊的汽車硬被拉去爬坡,最後只會愈修愈壞,跑不動。
實驗是小鼠生活是我們 怎麼吃怎麼動才安全?
張家銘提醒,很多人平常上班吃高熱量餐,吃完又內疚,周末就跑健身房瘋狂補償,開高速跑步機、重訓拚極限,但一個月過去體重沒什麼下降,還可能出現失眠、情緒不穩,甚至胸悶、心悸、喘不過氣。
「不是運動無效,而是順序錯了,」張家銘建議,對生活節奏快、飲食難控的人,重點是:
- 先調整飲食:少油、少糖、多蔬果,讓代謝系統恢復穩定。
- 從低強度運動開始:快走、騎腳踏車、做家事、伸展操都很好。
- 讓身體「動起來」不是「操壞它」。
這項研究雖然目前是小鼠實驗,還不能直接推論到人類,但張家銘強調,不是不能高強度運動,而是要讓身體準備好,才有能力迎接更高強度、更全面的訓練,若一開始就猛開大火,反而讓自己燒壞。

諮詢專家: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
參考資料:Moderate-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exacerbates cardiac lipotoxicity in high-fat, high-calories diet-fed mice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在地長照新典範!陳宏麟醫師結合健康餐、運動 長輩重拾活力
泡菜、燒烤只是表面!蘇銘堯醫師:大腸癌風險關鍵在腸道菌
國中生確診大腸癌!腸癌權威蘇銘堯曝血便、腹脹是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