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喘不過氣勿隱忍!患「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猝死率高

一名 48 歲陳小姐,早在半年前就出現活動時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但她卻沒有特別就醫,一直到近期非常不舒服才到醫院檢查心臟超音波,結果竟發現罹患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醫師強調並提醒,長期胸悶就是危險的訊號,可能會有隨時猝死的風險,所以民眾如果有胸悶的情況,務必要早點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指出,上述個案是他的患者,當時他替陳小姐以心導管與電腦斷層進行術前評估,發現她不僅主動脈瓣膜鈣化嚴重,主動脈也已有近 5 公分的動脈瘤,未來可能有破裂風險,此外,她的主動脈瓣更是天生只有兩片 (正常為三片)。在與病患討論後,楊凱文採用微創的開胸方式,更換人工主動脈瓣膜與人工血管,減少出血疼痛。

什麼是「主動脈瓣狹窄」?

楊凱文說明,人體的主動脈瓣由三片瓣葉構成,心臟收縮時開啟,放鬆時閉合,防止血液回流。若瓣膜退化因肥厚、鈣化無法正常開合,因此影響全身血流血流,就是所謂的「主動脈瓣狹窄」。

一般而言,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多見於 70 歲以上病人,如果個案不到 50 歲就發生嚴重鈣化與狹窄的,大多都是先天性雙瓣的主動脈瓣者。楊凱文指出,先天性雙瓣主動脈瓣膜的患者在中年即容易出現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並伴隨主動脈擴大的問題。國外統計指出,約有 40-60% 的雙瓣主動脈瓣患者會出現主動脈瘤或主動脈擴大情形。

患有「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如何治療?

楊凱文解釋,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病人,唯一治療方式就是開刀置換主動脈瓣,無法僅靠藥物控制。目前的手術方式有開心手術與經鼠蹊部導管置換主動脈瓣手術兩種。特別的是,傳統開心手術需劈開整塊胸骨,傷口大約會有 15 至 20 公分,但目前臨床上可採 J 型鋸開胸骨,這是以約 6 公分的傷口,將已經鈣化的瓣膜組織完整切除,接著處理主動脈內部殘留的鈣化區塊,進行去鈣化和壓碎處理。之後,植入一枚新的人工生物瓣膜;同時,將動脈瘤的部分一併切除,再以手縫方式接上人工血管,完成修復。

楊凱文說,如果以前述個案為例,由於該個案不希望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因此選擇植入新一代的生物瓣膜,雖然生物瓣膜僅有約 10 至 15 年的壽命,但未來若瓣膜退化,可透過微創導管手術直接置換新瓣膜,無需再次開胸,大幅降低風險。

此外,楊凱文特別提醒,先天性雙瓣主動脈瓣膜多數人在年輕時無明顯症狀,但隨著年齡增長,約在 40 至 50 歲間可能出現嚴重的瓣膜疾病或主動脈瘤,建議有家族病史者或有活動性胸悶、喘不過氣、近似昏厥經驗者,及早至心臟科接受評估,以免延誤治療,錯失最佳黃金手術時機。

楊凱文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