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身體不舒服便會去看醫生,但是心理不舒服第一時間卻不會想到要就醫,這不僅是因為過去精神疾病常被汙名化,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病人本身並沒有所謂的「病識感」,「思覺失調症」正是如此。精神科醫師提醒,除了病人沒有病識感而不願意就醫,在許多治療中的患者也常有自行斷藥導致病況復發和惡化,如果患者願意接受治療,可以選擇透過「長效針劑」穩定且長期的控制病情。
「缺乏病識感、不懂求助法」思覺失調症平均拖 1 年半才確診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指出,思覺失調症不是中邪、無法治療,而是大腦生病了;病友常會出現幻聽、感覺遭到迫害等症狀,導致工作及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與專注力變差等症狀。
楊蕙年說明,對「思覺失調症」病友而言,在生活中出現的幻覺、妄想都相當真實,有別於一般內外科疾病,因為生病部位是大腦,影響判斷力,病友經常難以察覺自己病了,也就是缺乏「病識感」。若家屬也不知如何求助,研究統計,思覺失調症病友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 1 年半才就醫,耽誤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時機。
「思覺失調症」需長期治療!患者居家「斷藥」常釀復發、惡化
楊蕙年以自己臨床上的個案為例,該個案發病時,總覺得有人在監視他、要攻擊他,連家中燈光都成了威脅,雖說是個案,但這其實是很多思覺失調症病友的真實寫照。他進一步說明,其實患者在入院就醫後都能有所好轉,但在進入下個治療階段,也就是自我居家照護後,卻常因無法規律用藥,導致病情復發甚至惡化。
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教授表示,研究顯示,超過 5 成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首次住院後一年內有復發風險,若缺乏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復發率更高達 9 成以上,且反覆復發將造成大腦不可逆的退化損害,從而導致家庭負擔與社會成本上升。

「長效針劑治療」不用天天吃藥 思覺失調患者病況可穩定好轉
楊蕙年表示,在醫學發達的現代,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可以使用長效針劑。這種治療方式的特性是可以維持穩定藥效、減少復發次數,而且患者不用天天居家吃藥,只需要在醫師的評估下,定期回診施打針劑,就可以讓病況處在穩定的狀態,是提升治療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陳泰宇解釋,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藥物與長效針劑,而目前長效針劑除了每月施打,也有每季、每半年施打等更長效的藥物選擇。而綜觀國內外趨勢,都已將長效針劑列為第一線治療選項;健保署近年也編列獨立預算,鼓勵醫師與病友或家屬溝通,及早使用長效針劑穩定病情,避免反覆復發導致社會功能下降。
此外,國內研究發現,若病友改用更長效的針劑,一年內平均住院天數顯著下降超過 25 天,醫療費用降幅近 5 成,病友生活品質也獲得大幅改善。陳泰宇說,國際研究也證實,長效針劑能穩定血液中藥物濃度、提升用藥規律性、降低復發風險,也能減少家屬提醒吃藥所帶來的摩擦與壓力。當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後,病友也更有機會重返校園與職場,回歸日常生活。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