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癌症悄然侵襲年幼生命,治療的每一步都格外艱辛,宛如一場與癌症比耐力又拚時間的馬拉松賽。一名年僅 7 歲的陳小妹確診「神經母細胞瘤」,且病灶已多處轉移,她接受連續三周的質子治療,目前腫瘤已受到控制,病況穩定,正持續接受後續免疫治療。
神經母細胞瘤診斷困難 家長留意孩童不同症狀接續出現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余登揚表示,神經母細胞瘤為源自神經脊索的惡性腫瘤,依據 2023 年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報告顯示,該年度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 18 歲以下兒童共有 25 名,是台灣兒童常見癌症之一。
余登揚指出,神經母細胞瘤的症狀包括腹部腫塊、腹痛、呼吸窘迫或脊髓侵犯的神經系統症狀,有轉移的兒童常表現發燒、骨頭痛和體重減輕等症狀,但是因為症狀通常不具特異性,診斷十分困難。
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副部主任陳世翔說明,許多家長遇到的狀況,通常是明明感受到孩子不對勁,卻說不上哪裡不對,直到不同的症狀陸續出現,才趕緊帶著孩子到醫院抽血檢查。他表示神經母細胞瘤的表徵包含:
- 癌細胞轉移到骨髓:臉色蒼白。
- 癌細胞轉移到骨頭:肢體或關節疼痛。
- 癌細胞轉移到眼睛:眼周出現瘀青,就像浣熊眼。
- 癌細胞在腹部周圍:摸起來鼓鼓的,壓迫到腸道,因此可能便秘。
余登揚說,以陳小妹的狀況來看,他在 6 歲時因摔倒撞到右腳膝蓋後出現跛行,就醫過程中症狀未解,輾轉兒童醫院,再由兒童神經科轉介至血液腫瘤科門診;經一系列影像與組織切片檢查,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且已有多處腦轉移及骨轉移,需接受化學治療、手術、幹細胞移植、放射線與免疫治療等多種療法,對孩子而言挑戰非常巨大。


質子治療能精準治療腫瘤、降低副作用
幾經考量,家長選擇安排陳小妹做質子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梁基安說明,質子治療具備物理特性,可精準控制能量釋放位置,集中破壞腫瘤細胞,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傷害;可以避免孩童面臨生長遲緩、內分泌失調的風險。陳小妹在上個月完成 3 週、12 次療程,本月也結束半年的免疫治療,恢復健康,將接受 2 年口服化療藥做鞏固治療,減少復發風險。
余登揚指出,神經母細胞瘤 5 年存活率約 50%,現在醫療進步,有免疫治療、先進的化藥等,有效提高存活率至 60-70%,他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兒童有不明原因的疼痛、發燒,或腹部有腫塊,應盡早安排孩童就醫檢查。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