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冠疫情已連 8 週上升,醫界呼籲免疫力較弱的患者和年長者應提高警覺。根據 Lancet 相關期刊研究資料顯示,免疫低下患者住院風險是一般人的 4 倍至 17.5 倍。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台灣每 5 人就有 1 人是新冠高風險族群,包括 65 歲以上、孕婦、抽菸(包括已戒菸者)、心血管疾病、肥胖、癌症與慢性肺病者等,透析患者感染新冠後,死亡率也高於一般人 10 倍,另外,75 歲以上民眾 30 天新冠的全因死亡率也比 18 到 49 歲者高 116 倍。
「免疫低下族群」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恐不及一般人
針對國內新冠疫情升溫的狀態,張峰義強調,免疫低下族群容易因為免疫反應不典型,出現無發燒、快篩陰性但已有下呼吸道感染的狀況,針對相關族群,醫學會建議初篩後 24 至 48 小時再篩一次,並妥善運用 PCR 診斷工具幫助重症高風險族群,避免耽誤 5 日黃金治療期。
此外,免疫低下族群較易有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根據 Lancet 相關期刊研究資料顯示,各式免疫低下患者住院風險可以是一般人的 4 倍至 17.5 倍。根據疾管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指引,免疫低下患者包括 HIV 感染者、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患者,以及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患者。
張峰義解釋,免疫低下族群常因免疫反應不典型,出現無發燒、快篩陰性,但實際已有下呼吸道感染等情形,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期。此外,這些族群即使完整接種了新冠疫苗,疫苗產生的保護力不及一般人,抗體也會衰退得更快。

「肥胖者」留意 BMI≧25 就是新冠高風險族群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說明,國人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高於 5 成,只要體重過重(如 BMI≧25)就屬於新冠高風險族群。他也補充,同為亞洲族群的日本,過重及輕度肥胖,相較 BMI<25 族群增加新冠引起的呼吸衰竭風險 1.57 倍,不容忽視。
王復德表示,50 歲以上新冠重症數占全重症數 9 成,顯示中高齡族群仍為染疫高風險群。他也強調,即便非公費抗病毒藥物治療對象,若年齡超過 50 歲或 BMI 超過 27 的輕度肥胖者,也是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都應提高警覺、常洗手戴口罩、避免到人潮擁擠的地方、依循指引建議施打疫苗、出現警示症狀即時就醫,接受適切治療避免疾病惡化,共同強化社會防疫安全網。

「癌友」務必防疫 患新冠恐打亂癌症治療時程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李志元表示,免疫低下的病友感染新冠後病毒難清除,建議要主動防護,包括接種疫苗、見症即篩、及早就醫,並與醫生保持聯繫;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也強調,對於血液腫瘤患者而言,確診新冠不僅會打亂原本緊湊的癌症治療時程,更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增加重症風險與治療複雜度。不論是醫界還是病友團體都呼籲民眾,要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主動篩與問醫師,避免這波新冠疫情大擴散。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