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坐不住教不會!台大副院長高淑芬詳解過動症大腦運作和迷思

你以為ADHD只是「坐不住」?其實這是一種與大腦神經發展相關的疾病。台大醫院副院長、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強調,ADHD的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他們的大腦執行功能、專注力與情緒控制機制不同於常人,正確理解、介入與支持,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成長。

高淑芬多年進行腦影像研究發現,ADHD孩子的腦部在前額葉、頂葉、小腦等區域的神經網絡發展較慢,影響執行功能與情緒調節。她強調:「這就像腸胃疾病、心臟病一樣,是生理性問題,不是教不好。」

藥物帶來改變,但真正關鍵是「金三角」

有些ADHD孩子在服藥後驚訝地說:「原來專心是這種感覺!」高淑芬指出,藥物確實能幫助提升大腦的專注力與自我控制力,讓孩子第一次體會到任務完成的成就感與內在平靜。但她也強調:「吃藥只是簡單的一步,真正困難的是後面要怎麼走。」

她形容治療ADHD最重要的是「金三角」,家庭、學校與醫療三方合作。「怎麼吃藥、家人要怎麼改變態度、老師要怎麼配合,這三者缺一不可。」高淑芬指出,若父母認為吃藥就夠、或老師缺乏理解與支援,孩子在生活中仍可能面對重重困難。她提醒,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深刻影響孩子後續的行為、情緒發展,甚至與憂鬱、焦慮有關。

不是長大就會好 三種症狀要注意

雖然過動症狀可能隨年齡減輕,但高淑芬指出,注意力不足與執行功能障礙卻常持續到成年,尤其在進入職場、缺乏父母結構支援後更容易「破功」,常出現忘東忘西、粗心錯誤、無法規劃等困難。

成人才發現自己有ADHD?

高淑芬分享一位真實案例:一名學生從小就有ADHD,專注力差、學習散漫,但因為父母是老師,媽媽會幫他畫重點、陪著讀書,即使走來走去、無法安靜學習,也能靠著陪伴撐過升學考試,成功考上一所非常好的大學。
但進入大學後,因需要自己安排作息、準備報告,沒有了媽媽推著讀書,他立刻接連被二一。高淑芬指出,有些ADHD孩子在父母協助下,能完成升學任務,但一旦獨立後,執行功能的困難才會顯現,例如拖延、忘東忘西、錯過期限,儘管智力正常,卻在生活與學業中頻頻受挫。

專注力訓練有方法 

最近不少家長用「舒爾特方格」訓練孩子的專注力,透過1到25的數字方格依序點選,培養注意細節與視覺專注力。對此,高淑芬回應,這類遊戲確實能鍛鍊視覺集中力,但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能從中找到樂趣與動機。

她補充,像是寫書法、下圍棋、背誦記憶等傳統方式,其實也非常適合訓練注意力。「這些活動的共同點,是需要長時間專注且一次做完一件事,對ADHD孩子的執行力幫助很大。」

高淑芬也提醒家長,訓練專注力不能只靠外在刺激,更需要孩子內在理解與參與。例如練習「把剪刀放回固定位置」、建立每天打勾的 checklist,都能讓孩子在生活中實際練習「做完」、「記住」,進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做,是需要引導。」高淑芬強調,對於有ADHD傾向的孩子,更需要結合視覺、聽覺與動作,啟動多感官學習系統,像是唸出來、手寫一遍、親手操作,都是幫助專注記憶的實用方式。

3C容易讓ADHD症狀放大

高淑芬強調,3C產品本身不會造成ADHD,但確實會讓症狀更明顯,特別是對專注力較弱、容易分心的孩子來說,更容易被螢幕吸引、沉迷其中。「有ADHD傾向的小孩,相對更容易成癮。」

她提醒,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將「網路遊戲疾患」(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健康議題。因此,她建議,孩子最好到國中二年級(約14歲)之後,再正式開始使用手機與平板,此時大腦的自我控制能力較成熟,對神經發展的干擾也會比較小。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引導」而不是「禁止」,教會孩子如何善用3C,而非被它綁架。

ADHD會被誤診嗎 

對於「過動症被過度診斷」的質疑,高淑芬坦言:「熱門診斷容易被誤用。」她建議家長應尋找真正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不要只因老師、醫師一句話就接受診斷,更不該一來就吃藥,應多方評估與確認。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副院長、精神醫學部高淑芬主治醫師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