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運動既能夠提升身體機能、改善生理健康,也能夠讓人心情暢快、維持心理健康,但是實際執行時,還是會因為懶惰而作罷。在《科學·進展》期刊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團隊的研究成果,研究指出想要獲得運動後的正面情緒,不一定要透過運動,做個家事就能夠提升你的幸福感!
科學界一直以來對所謂的「運動活動」和「非運動活動」,討論的真不夠多。所謂的運動活動,指的是那種在一段時間內對能量消耗有比較高要求的結構性體育活動,比如說游泳、跑步、打球、健身;而非運動活動指的就是那些習慣性發生的日常活動,比如說回家爬樓梯、做家事、倒垃圾之類的。
為了搞清楚日常活動是否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研究者們招募了 67 名志願者,給他們戴上測量活動量的設備。根據統計數據,這些志願者平均每週進行 73.55 分鐘的運動,67 人中有 43 人表示自己根本就不會主動運動。
結果研究者發現,這些志願者的非運動活動與正面情緒呈現正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說志願者們活動過身體之後,更容易感覺精力旺盛。
非運動活動量大,幸福感越高!
研究者們又進行了另一次類似的試驗,這次招募了 83 名志願者,在統計活動量的同時,也對他們大腦中涉及情緒健康、情緒障礙和身體活動的大腦灰質體積進行了測量。
平均而言,這批志願者每週活動 138.53 分鐘,有 33 人說自己不運動。分析結果顯示,志願者的非運動活動量與大腦中的 sgACC 腦區體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非運動活動量比較大的志願者,sgACC 的體積也更大。
這些志願者也通過 WHO-5 幸福指數(WBI)進行了評估,那些非運動活動量大、精力較為充沛的志願者報告了更高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滿意度,他們表現得更樂觀,也更不焦慮。
收拾家裡、出門逛街都是常見的「非運動活動」
所以說,當感覺不開心時,不一定非得要衝一波健身房才能夠改善心理情緒。不妨試試看收拾房間、精心料理一餐,或是出門走走逛街,同樣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
最重要的是,只要動起來,就能夠改善情緒,千萬不要躺在床上、癱在沙發上不願意動喔!
參考資料:A neural mechanism for affective well-being: Subgenual cingulate cortex mediates real-life effects of nonexercise activity on energy
文 / 林以璿 圖 / 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