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照片檔 ID:1063752208

過去人們都認為大腦跟腸道菌沒有任何關聯,根本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名詞,但是近年科學家發現,腸道菌與人類的行為、情緒,存在著奇妙的關聯。腸道表面的神經元數量與大腦是同一個等級的,甚至有科學家把腸道視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

腸道神經系統能像大腦一樣感受悲傷情緒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主任麥克葛森提出這個位於腹腔的「腹腦」,指的就是腸胃的神經系統,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細胞數量相等,能夠像「大腦」一樣感受悲傷情緒。

葛森發現,患有慢性腸胃病的70%的病人,在兒童成長時期都經歷過父母離婚、慢性疾病或者父母去世等悲傷。這是因為「腹腦」是內臟神經系統中的一種,既與大腦和脊髓有聯繫,又相對獨立於大腦。

腸道菌會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

 而腸道表面的神經元通常都與腸道菌相連,而科學家發現超過500種、數量約在10億萬個腸道菌的狀態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很多人都會在心情不佳的時候暴飲暴食,但研究發現這是由於情緒的變化導致腸道菌的菌群失調,進而菌群影響了人類的大腦,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才出現了暴飲暴食的情況。

201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一篇評論「細菌影響大腦」(Microbes on the mind),主題談的就是「腸道中的菌群兵團」。而在小腸腸道中的細菌數量達到103-107個/克,至於生產與儲存糞便的結腸中,細菌的數量更高達1012個/克,這麼龐大的細菌菌種規模,被某些科學家形容為「人體真正的主宰」。

有一系列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人類的行為與情緒有著非常奇妙的關聯,《美國人腸道菌群工程》(American Gut Project)的主持人羅伯耐特(Robert Knight)就表示「腸道微生物會影響人類身體的代謝」,而細菌以及它們的附屬產物對大腦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實驗出現腸道菌影響動物情緒的結果

美國科學家曾經做了一個實驗,找了一對長的神似的雙胞胎,但不同的是兩人中一個正常,另一個則患有憂鬱症,研究計畫把雙胞胎的腸道菌移植到兩隻健康的小鼠體內,不久之後發現,被移植憂鬱症者腸道菌的小鼠出現了活動力減弱,疑似憂鬱症的症狀,而另一隻小鼠則是完全正常。

2004年日本九州大學的學者進行一項實驗,把體內無菌的小鼠和正常的小鼠放在同一個封閉的空間一段時間,結果兩隻小鼠血液中的「應激激素」與「皮質酮」都顯著增高,其中無菌小鼠體內的應激激素甚至增加了快2倍,顯示腸道內的細菌某種程度地影響了小鼠對封閉空間的感覺。

而另一個實驗就更有趣,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將生性大膽的NIH Swiss型小鼠的腸道細菌移植到天性猶豫膽小的BALB/c型小鼠體內,結果在三個星期後,BALB/c型小鼠的行為就變成非常果斷驍勇;反觀NIH Swiss型小鼠移植了BALB/c型小鼠的腸道細菌後,竟然花了比平時多3倍的時間才肯謹慎地從實驗台上走下來,可見得腸道菌對小鼠個性的影響。

另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給一群有類似人類憂鬱症症狀的小鼠餵食一種人類腸道特有的菌株「脆弱擬桿菌」,結果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牠們明顯的焦慮行為(例如不斷重覆的行為)出現減輕的現象。

腸道菌對人類行為有何影響仍是個謎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腸道菌能夠對人類大腦能夠有什麼具體而關鍵的指揮作用與影響,愛爾蘭科克大學的克萊恩教授就認為大部份的腸道細菌對人類的行為舉止都沒有什麼積極的影響作用。

然而,還是有許多科學家仍致力研究透過改變腸道微生物來治療人類的部份心理疾病,或許,在若干年之後,真的會出現人們經由服用某種益生菌來改善負面情緒,治療憂鬱症的情景,而透過腸道菌群來調控人體大腦的想法也將不再是荒誕不稽的冥想。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