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養生!中醫師說:慎防秋燥、秋涼,應著重 3 臟腑的調理養護

每年的國曆 8 月 23 日是處暑的時節。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曆書中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意思是指夏日的暑氣將逐漸消退,炎熱的天氣將到此為止。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但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如同立秋一樣,天氣仍相當炎熱,此時,晴天的午後氣溫亦不亞於夏日豔陽天,秋老虎仍持續發威中。這時,最容易發生燥咳、便秘、流鼻血、關節痛等疾患。

肺臟 多食潤肺滋陰食物,添加衣物做保暖

無論是暑氣未盡的「秋老虎」,還是秋高氣爽的「秋涼」,陳潮宗指出,秋季的氣候偏乾燥,耗損人體津液,而燥氣最容易影響的就是「肺臟」。如果受到燥邪侵襲,就特別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癢、感冒咳嗽、便秘等。

《黃帝內經》提到:「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泄之」。他建議,適當食用具酸味或具潤肺效果食物以「顧肺」,例如,銀耳、百合、水梨等。其中,銀耳有「潤肺滋陰」功效,最合適肺氣不足者秋季保養使用。

甘草餛飩湯

材料:餛飩 40 粒、小白菜 200 克、乾金針 10 克、青蔥 2 根、杏仁 5 克、甘草 3 克、鹽 1 茶匙。
做法:
1. 先把小白菜洗淨切段;金針泡水洗淨、去除較硬處;青蔥切成蔥花。
2. 鍋中放入清水、杏仁、甘草煮滾後,放入金針、小白菜煮滾。
3. 最後放入餛飩煮熟,加蔥花、鹽巴調味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止咳潤肺

脾胃 飲食避寒涼健脾胃,運動促血循祛濕氣

處暑為秋季前期,陳潮宗說,此時,暑氣仍未消散,天氣多變化,在天上烈日、地上水濕的狀況下,人居於其間會非常難受。不但濕熱之氣易侵犯脾胃,喜吃生冷瓜果、冰涼飲食,更助長濕邪損脾陽,易胃脹氣、大便黏膩等。

他提醒,不能吃太多瓜果類等寒涼食物,如西瓜等,容易傷脾陽;可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或飲用能與暑濕之氣相抗衡的香薷飲,或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都是不錯的方法。

香薷飲

食材:香薷 5 克、白扁豆 5 克、厚朴 5 克、蜂蜜適量。
作法:將香薷、厚朴、白扁豆洗淨,以 1000c.c. 的水煮沸。
功效:解表清暑、健脾去濕。

心臟 養成規律生活,留意氣溫變化

陳潮宗表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增、生活節奏快速,導致人們常有用腦過度現象,加上熬夜晚睡,喜食刺激食物等,都會讓人處於用「心」過度的發散狀態。建議養成規律作息,早睡早起,有助於養心。

中醫認為,心屬於火,如果心火太過,會表現出上火症狀,出現口腔潰瘍、痤瘡、咽喉痛、煩躁、口苦等。此外,處暑是由陰轉陽、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應開始留意氣溫變化造成的心血管問題。

陳潮宗建議,每天可睡「子午覺」來養生,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古人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

子午覺

子:代表晚上 11 時到隔天凌晨 1 時的「子時」,經絡走到「膽經」,能消除疲勞、加速肝臟解毒。
午:則是上午 11 時到下午 1 時的「午時」,經絡走到「心經」,可以小憩 20 分鐘左右,以免影響晚上睡眠。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8月22日 節氣 — 處暑
高溫「立秋」養生關鍵在排濕!消除天熱型水腫醫師最推「走路」
立秋養生先養肺!中醫推薦8種秋天養肺好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