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兩季正好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高峰期,由於國內發生率不高,以致常忽視這個潛藏於社區的隱形傳播鏈,特別提醒家中有幼兒及 65 歲以上長者的家庭,可施打疫苗防範風險。
全球每年約有 250 萬人罹患腦膜炎,其中常見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若進展為嚴重腦膜炎敗血症,其死亡率高達 4 成,治療後亦有很高機會留下像是腦性麻痺、智力損傷、截肢等嚴重後遺症,因此許多歐美國家都會將疫苗施打列為防範腦膜炎危害的重要手段。
台灣因每年確診數不多,許多民眾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當陌生,容易忽略早期症狀,導致嚴重後果。專家呼籲,預防勝於治療,疫苗接種才能嚴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危機。
發生率僅西方人的 1/10 在台灣常遭忽視
國內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導致,感染後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出現腦膜炎或菌血症,可能因人種基因關係,西方人發生率比東方人大約高出 10 倍,因此歐美國家非常重視防治措施,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列為常規施打建議,台灣則因少見較不受重視。
腦膜炎雙球菌容易潛藏於未發病民眾的鼻咽部,藉由飛沫擴散到環境中。當細菌成功入侵免疫力低下族群或嬰幼兒體內,其發病患者於第 1 至 2 天可能僅有發燒和倦怠等輕微症狀,容易誤會成小感冒,也恐因病例少見,醫生難以察覺,到了第 3 或第 4 天,病情急轉直下引發重症。
台灣流行菌株已有疫苗 可阻隔社區傳染鏈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很常併發腦膜炎或菌血症,恐留下永久後遺症。黃立民說明,一旦進展為腦膜炎,將視大腦受傷區域,於思覺或生理都可能受到損害,包含性格轉變、智力損傷、手腳活動困難、等,如果發生菌血症,因細菌堵塞末稍血管,四肢末端易造成缺氧潰爛而截肢。
儘管台灣不常見,嚴重後遺症卻會帶來高昂代價,病患與照顧者終生都將受深遠影響,醫療與社會更將付出沉重成本。為避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傷害,最好方式就是接種疫苗。黃立民解釋,「腦膜炎雙球菌」因表層有醣分子不同有 13 種血清型,當中 6 型(A, B, C, W, X, Y)容易引發傳染流行,目前預防疫苗有兩款,一款能預防 A、C、W、Y 四種血清型,一款則是能預防 B 型菌株,正好是台灣較為常見的菌株,能夠減少感染發病與帶菌者人數,有效切斷社區隱形傳染所帶來威脅。
各年齡層都有感染機會 及早行動降低風險
施打疫苗不分年紀,腦膜炎於各年齡都有危險。黃立民進一步解釋,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 歲以下確診約佔 4 成,其餘 33% 是 65 歲以上年長者,即代表所有年齡層都具有感染風險,最好預防方式就是接種疫苗,若家中有免疫力不足的嬰幼兒或高齡長者,可諮詢專科醫師意見,評估接種疫苗效益。
黃立民提醒,目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在台灣接種率不高,也顯示多數人仍暴露於感染與重症風險中,一旦發現家中嬰幼童或年長者,突然高燒不退、嚴重嘔吐、活力不佳、倦怠神志不清,或嬰幼兒因不舒服很難安撫,就要盡速就醫,仔細說明疾病症狀,讓醫師能提高警覺即時處置。
文 / 賴以玲、圖 / 蘇鈺婷
延伸閱讀
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新冠疫苗,成人必知 9 種疫苗解析
長期運動者對流感疫苗有較佳抗體反應!專家籲解封後這件事更重要
冬天運動「頭部保暖」最易忽視!專家教你冬天如何運動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