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降回二級以後最想做什麼事情?不少民眾期待能重回餐廳吃飯,或是外出踏踏青,但專家建議不妨趁著這時間重拾運動習慣。從研究資料分析,長期有運動習慣的人感染後重症、死亡機率最小外,對流感疫苗有較佳的抗體反應。搭上奧運這波熱潮,民眾也記得保有原有的運動習慣。
不運動的人染疫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高!
運動有益身心健康講到老掉牙,但在臨床實證上確實就是有其效果,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在自己臉書上討論運動的重要性,鼓勵民眾警戒降級成功後不忘保持運動習慣。
運動為什麼那麼重要?何美鄉用美國加州一家健康管理中心的故事作為分析,這間叫 Kaiser 健康管理中心同時也是健康保險公司,提供全備的醫療服務,有點像台灣的健保,概括承受會員所有醫療問題。
在這樣的體系裡病人越健康,公司就越省錢。但醫療體系只能治病,無法提供健康,於是他們開始收集所有會員運動習慣的資料,想要了解健康與生活模式的直接關係,以作為激發健康生活模式的誘因。
因此每一位患者到門診看病,醫生都會花幾分鐘的時間,先問是否有做運動的習慣,是否每週至少有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且每週至少5天有做運動。於是長期下來,他們把會員就其運動的習慣分成三種類別:
- 持續運動(每週150分鐘以上)
- 偶爾運動(平均每週10-149分鐘)
- 持續不運動(每週<10分鐘)
當疫情出現以後,回溯性地分析,發現所有的會員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有持續運動的人,罹患重症或死亡的機率最小,而從不運動的人罹患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最高,偶爾運動的人則介於中間。
選擇健康的生活模式更重要!
何美鄉指出,導致新冠重症的風險因子包含年齡、性別、肥胖、吸煙、慢性病史,結果顯示持續不運動染疫患者與持續運動的患者相比,住院的風險是 2.26 倍、進住加護病房的風險是 1.73 倍和死亡的風險是 2.49倍。
雖然過往已知常規運動可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包含第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但何美鄉強調:「此研究即便在控制以上慢性病之後,運動本身仍可在感染COVID─19後降低罹患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此研究同時也呼應了英國生物銀行的研究結果,健康的生活模式可直接降低罹患COVID─19重症的風險。」
但民眾也有疑惑已經有疫苗可以預防罹患重症,為何還要討論運動的重要性?因為疫苗有無效用可能跟運動也有相關聯,何美鄉舉例:「年長的人對疫苗的反應普遍較差,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在稍早的研究顯示有長期運動習慣的長者,對流感疫苗有較佳的抗體反應。」
過往已知肥胖的人對疫苗的反應,也較不理想,運動應可減重,何美鄉說:「按推理減重之後,應可提升對疫苗的反應。」從眾多觀點來看,多運動對於身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疫苗不是打完兩劑就好了!張南驥教授剖析混打、第三劑可行性有多高?
疫苗預約登記平台重新開放!新增「高端」疫苗可勾選
整理包/疫苗混打怎預約?收到接種簡訊下一步?疫苗預約意願登記平台常見 6 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