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當然少不了香氣四溢、料多味美的粽子應景!但對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多吃 2 口,就可能讓血壓、血脂齊飆高;若嚴格忌口,又少了點共度佳節的氛圍。而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如何健康吃「粽」?醫師告訴你!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雖然各地的烹調手法各異,但傳統鹹粽子仍少不了糯米、五花肉、蛋黃等食材,在加入調味料攪拌,不但高油脂、高含鈉、高熱量,還缺乏纖維質,是不容易消化的料理。
粽子高油、高鈉、高熱量,恐造成心臟負擔
他說:「以最受歡迎的鹹肉粽為例,高油又高鈉,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吃多了,血液的黏稠度會隨之上升,除了讓血壓飆升、加重心臟負擔外,更容易增加心肌的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腦中風和心肌梗塞。」
而甜味粽子內餡包裹豆沙或棗泥,因為甜餡需要和入大量的糖分、油脂才能成團包入糯米中,熱量也不低。過量攝取,不僅讓糖尿病病友血糖不穩定,更是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得舒飲食概念入粽,用食物替代法則包粽
郭志東建議,可運用「得舒飲食」概念,在端午佳節中幫助病友控制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好發。得舒飲食的原則,包括:低鈉、高鉀、高鎂、高鈣、高纖維,以及減少油脂、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的攝取,並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取。
因此,不妨利用「食材替代」方法,包顆適合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均能享用的健康粽子吧!
- 糯米纖維少:改用五穀雜糧類,如五穀米、糙米、燕麥、山藥、紫米、地瓜等取代,以提高纖維的攝取。
- 五花肉、鹹蛋黃油脂多:改以瘦肉、雞里肌或雞胸肉、黃豆等豆製品代替,減少油脂及熱量攝取。
- 保留健康元素:包粽原來會加入的菇類、牛蒡等,能增加蔬菜比例;加入腰果、松子等堅果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膽固醇代謝,同時吃進更多營養素。
沒有包粽習慣,選顆健康好粽就更為重要
如果端午沒有包粽習慣,而是外購粽子時,郭志東建議,首選為雜糧粽、其次是南部粽。雜糧粽可以增加鉀、鎂離子及纖維的攝取量;南部粽因為經過水煮,可以帶走部分油脂。
之所以沒那麼推薦北部粽,是因為北部粽通常是先把糯米熟、拌成油飯,再包入粽葉蒸煮,整顆保留滿滿的油脂量,對健康影響較大。他建議:「肉粽中包入的肥肉、鹹蛋黃都應挑除不吃,減少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的攝取。」
不沾醬、少主食、勤運動,才是健康之道
郭志東說道,在外選購的粽子其實大多調味充足,不太需要另外沾醬,如甜辣醬等,就可以品嚐到粽葉清香和米飯原味,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減少鹽分的攝取量。
而粽子以糯米為主,屬全穀根莖類食物,一般常見的粽子大小,相當於 8 分滿的飯量,1 餐食用 1 顆已足夠,甚至應減少當天其他餐的主食分量。並搭配蔬菜、水果,將健康均衡的飲食融入佳節當中。
郭志東呼籲,吃完粽子時,也不要忘記好好運動把熱量消耗掉!每次 40 分鐘,每週 3 至 4 次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慢跑、游泳、踩腳踏車,有益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
端午應景莫喝「雄黃酒」,劇毒恐傷身
他提醒,除了吃粽,端午節還有「喝雄黃酒」作為辟邪除蟲的傳統習俗。但「雄黃」為含硫和砷的礦石,經加熱之後轉化為三氧化二砷,是對人體有害的劇毒,食用後,可能會腸胃不適,上吐下瀉,嚴重時,損傷神經、肝臟、腎臟、心肌等器官,建議不要飲用。
文 / 黃慧玫、圖 / 雷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