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八月為止,台灣已經有超過 400 萬名年長者,佔人口中 17.26% 都是年長者,預估在2050 年全台達到人口老化最高點,最擔憂這時台灣失智人口也將隨之上升,對於經濟、社會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除了既往長照議題要注意外,失智金融問題也值得關注,台灣失智症協會理師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患者會因為認知功能障礙,容易遇到財務管理困難,延伸許多經濟上問題。」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隨著戰後嬰兒潮在 1946-1964 年,這族群將慢慢步入高齡階段,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坦言:「若 65 歲是年輕長輩、85 歲則是年長長輩,越年長生活越依賴人照顧,失智症將是台灣未來十年內,影響國家最巨大健康風險。」
台灣高齡化的速度驚人,且老化是無可避免,從各年齡失智症盛行率,明顯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攀升:
- 65-69 歲:3.4%
- 70-74 歲:3.46%
- 75-79 歲:7.19%
- 80-84 歲:13.03%
- 85-89 歲:21.92%
- 90 歲以上:36.83%
不只是在台灣,包含英國、澳洲、日本等國也面臨相關問題,各國及早制定高齡化的政策,國際衛生組織也訂出健康老化的十年計畫,將以老人為中心照顧計畫,不管是身心、人文、軟體都需要容納更多對長輩的照護。
不懂年長者怎麼「共老」
推動失智症改善政策之一,賈淑麗說第一步就是「消除年齡歧視!」現在年輕人、晚輩沒有與老年人相處,刻板印象認為他們老番顛、很固執,但若沒有了解什麼是「老」怎麼跟他共老?
若從小有接觸長輩也比較懂得與長者相處,賈淑麗說:「現在大學社會責任置入長者照顧關懷,學生進入社區中跟老人共學,往往上完課老人突然用 line 的能力突飛猛進,年輕一代也才知道爺爺奶奶想要什麼,認識長輩視為重要的生命課程,消除對長輩的歧視。」
此外,即時對於一般民眾家中沒有年長者,在外遇到非親人的長輩也可以保持尊重,環境的友善也是很重要,賈淑麗更分享先前到英國參訪的經驗,發現老年人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獨居」
- 第二階段「憂鬱」
- 第三階段「失智症」
獨居長輩該如何有系統性被關心成了政府一大挑戰,當每天家中都沒有人跟你講話,情緒就容易變得憂鬱、孤獨,賈淑麗更舉自己的經驗分享,自己家中長輩都已經 80 歲以上,即使星期一到星期五沒辦法跟辦法同住,至少星期六、日要同行,帶家中長輩外出走走。
保持長輩身體功能!及早規劃財務管理
如今國內有 31 萬長輩面臨失智症問題,除了長期照護、預防保健、消彌年齡歧視以外,接下來最重要是增能與賦權(empower),從年長者經驗分享、活力秀等,只要有系統參與活動,長輩衰弱是可以有機會逆轉。
在一篇研究提到, 108 年有 9000 位長者參與活動課程,在進行適度的運動模式下,發現長者的不管在獨立生活、運動、自閉、鬱卒各個面向均有改善,賈淑麗提到:「長輩身體健康要看功能性,若是功能開始衰退時,希望藉由外界的刺激讓它逆轉,即時疾病出現後要怎麼照顧失能,確保他晚年仍是有尊嚴。」
如今失智症協會創辦 20 周年,這次特別提到提升整體失智友善以外,也提醒若產生失智後容易發生財務管理困難及剝削問題,這時金融機構變成失智症個案財務管理重要角色,金管會林志吉副局長提到:「金融機構應依照不同的身心障礙人士,提供適當友善的服務措施,保障失智症資產安全。」
尤其是家中已經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鄭嘉欣提醒:「依據失智症的退化進程,在還有意思能力時,及早規劃財務管理方向預立聯絡人,逐漸喪失判斷力以後增加金融註記項目、監護信託等方式保護失智者。」
文、王芊淩/圖、 蘇鈺婷
延伸閱讀
疫情下長輩認知功能退化更快速!如何不讓排擠效應影響到失智症?
疫情下看不見的隱形傷害!年長者認知退化遠超乎想像
預防失智不止要睡飽!《阿茲海默》期刊:10點睡覺對腦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