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長者的隱型傷害 / 疫情期間「骨折風險」翻倍成長!專家籲快改善兩大關鍵壞習慣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3年,對於社會、家庭、個人健康的傷害,除了檯面可見的確診數、死亡數,更多看不見的是在醫療排擠、就醫習慣改變下,對於長者健康所造成的隱形傷害,其中,又以患有失智症的長者影響最大。

本土確診數還沒達到預期的高峰,不過不少民眾自主性的少出門、待在家中,卻也因此造成其他疾病的發生。根據《自然評論—內分泌學》(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期刊指出,新冠疫情之下老年人長時間足不出戶、待在家中,造成身體缺乏活動量,可能中斷原本的骨鬆治療行程,導致骨折機率增加。

iStock-924080018

疫情中斷骨鬆治療讓病況惡化

根據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統計調查顯示,65 歲以上老人約有 30〜50 %曾在 1 年內發生過跌倒事件,其中更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曾於家中跌倒。國內專家擔心疫情期間門診減少,骨折的患者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療導致骨折高復發率。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分享:「一位 70 歲有骨鬆的阿嬤,曾經腰椎骨折就醫穩定藥物治療,但疫情關係中斷治療長達 8〜9 個月,沒想到回診時竟是腰椎再度骨折」。

新冠疫情為全球帶來劇烈影響,也對骨鬆的治療造成影響,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調查研究指出,疫情降低了民眾回診的意願,間接影響到骨鬆的診斷與治療,骨鬆患者將有更高的機會暴露於骨折風險中。

減少戶外活動讓肌肉量下降

在疫情下「骨折風險」也翻倍成長,關鍵有兩大問題點,第一,減少戶外活動與運動機會,造成骨質密度和肌肉量下降;第二、因擔心頻繁進出醫院可能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延誤、甚至自行中斷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

此外,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研究顯示,疫情期間人們因彎腰、坐下等日常活動而跌倒受傷的機率為疫情前的 2 倍,其中因骨折於 30 日內死亡的人數比例竟也翻倍成長,由 4%上升至 9 %。

黃兆山提到,骨鬆本身不會增加新冠感染或併發症的風險,醫院相關防疫規範非常嚴謹,千萬不要因為疫情而自行停藥或中斷回診,若因疫情中斷治療而導致疾病惡化反而得不償失,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持續治療,避免更多因骨鬆造成的風險出現。

治療中斷超過6個月等同於未用藥

疫情受限下該怎麼處理骨鬆的問題?除了患者可透過視訊門診方式治療,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也很重要,黃兆山坦言:「骨鬆藥物需使用1年以上才可見到降低骨折的效果,若中斷治療超過 6 個月,骨密度會逐漸恢復到未治療時期,骨鬆導致骨折的機率與未用藥的患者沒有差別」。

骨鬆是常見卻鮮少人注意的隱形殺手,多無明顯症狀,除了留意自身是否有駝背、變矮或下背疼痛等症狀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至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根據檢測的 T 值若在-1 與-2.5 之間,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 T 值低於-2.5 就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建議 50 歲以上的民眾每年都需進行檢測。

若使用適當的骨鬆藥物治療,死亡風險可大幅下降 3 成,有規律使用的患者甚至可以下降至 7 成以上,在疫情期間除了需注意傳染疾病以外,本身既有的疾病問題也不能同時疏忽。

3 招自我檢測行動力

為幫助民眾檢視自身的行動力狀態,黃兆山提到,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推出行動力檢測三招,讓民眾在家簡單跟著做就能了解自己的行動力:

第 1 招:靠牆半蹲,能否挺直背部

第 2 招:站立不屈膝,雙手能否輕鬆碰地

第 3 招:單腳站立雙手平舉,能否持續 10 秒不搖晃

黃兆山呼籲:「不論行動力檢測三招是否能輕鬆做到或感到吃力,都應該維持規律運動及補充均衡營養的好習慣,可以在運動後補充優質蛋白質,更能強化運動效果」。

也呼籲已經康復的年長民眾需接受骨密度檢查,如發現為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採取適當的措施來保養骨骼。養成每周運動3次,有效幫助骨骼、環節、體力養成,維持良好行動力。

文 / 王芊淩 編輯 / 黃慧玫、賴以玲 圖 / 孫沛群

諮詢專家: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

延伸閱讀
你是骨折高風險族群嗎?骨科醫師提用 7 指標簡易篩檢骨鬆症
含鈣量比牛奶還高!這10種蔬菜補鈣又防骨鬆
「踮腳尖+深蹲」就能防骨鬆!日本抗老專家:天天做骨密度比同齡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