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只有新冠肺炎會造成嗅覺喪失,耳鼻喉科中最常見各種鼻子問題也可能導致嗅覺減退,尤其慢性鼻竇炎的患者可能各種原因反覆發作,若內科治療無效就會考慮進行內視鏡鼻竇微創手術,面對頑劣鼻竇炎到底有哪些治療選擇?
每五人就有一人有鼻竇炎困擾
據健保數據統計,在疫情前臺灣一年有 430 萬人因為鼻竇炎就醫,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疫情後因為呼吸道感染減少,鼻竇炎人數因此下降,但去年仍有 223 萬人。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 2019 年至 2021 年統計顯示,慢性鼻竇炎病人有 663 人次接受內視鏡鼻竇微創手術。
事實上,鼻竇炎、慢性過敏性鼻炎、鼻中隔彎曲及下鼻甲肥厚等疾病,都可能造成嗅覺減退、鼻塞、鼻涕倒流,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京澤坦言:「嚴重者甚至會有咽喉異物感、睡眠張口呼吸、顏面疼痛等症狀,長期下來甚至會影響心血管的健康。」
兩大利器檢查有無慢性鼻竇炎
通常醫師必須藉由內視鏡及電腦斷層為診斷是否為慢性鼻竇炎,確認鼻腔內空間是否足夠、有無黃鼻涕或鼻息肉、是否有鼻水倒流及阻塞問題;鼻竇電腦斷層則可以判斷多個鼻竇的發炎程度以及阻塞情形。
若經檢查診斷為慢性鼻竇炎,會先以內科治療為主,如:類固醇鼻噴劑、鼻沖洗等,急性發作時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但有些患者就是會反覆發作,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有顱底膿瘍、眼周蜂窩性組織炎等急性併發症發生時,則會建議手術治療。
3D手術輔助更安全!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
目前鼻竇炎手術以功能性內視鏡鼻竇微創手術為主流,李京澤進一步解釋:「手術主要經由天然鼻孔開口進入,並無額外的傷口,便能將鼻息肉移除,及打開被阻塞的鼻竇開口。」但因為鼻竇位置緊鄰顱底及眼球,若病灶緊鄰這些部位,手術清除則會較為保守,治療效果便有限。
醫療進步下藉由鼻竇 3D 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於術中即時定位病灶,使手術治癒率大增,減少術後疼痛與出血等併發症,原理是病人術前電腦斷層影像上傳至導航系統,便能在影像上即時反應出感應器械的所在位置,十分精確且安全。
定位導航系統也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若符合健保適應症則不需自費,是慢性鼻竇炎病人的一大福音。
「第二型發炎反應」可考慮生物製劑治療
且隨著鼻竇炎致病機轉的研究,目前已發現「第二型發炎反應」和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有關,而第二型發炎反應也是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成因之一。
在第二型發炎反應中,細胞激素(Cytokine)是發炎反應的重要因子,抑制發炎反應的生物製劑療法,在治療帶來新的選擇。生物製劑 Dupilumab 可藉由拮抗細胞激素,阻斷鼻息肉生成的發炎路徑。
當患者抽血確認血中嗜酸性球或免疫球蛋白 E 的濃度,若該指數高於標準則可判定為第二型發炎體質,這類病人若對於內科治療無明顯改善,或是經歷多次手術鼻息肉仍反覆發作,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
李京澤強調:「嗅覺對於人身安全與生活品質有很重要的影響,不可輕忽其背後所造成的可能疾病。藉由嗅覺測試、內視鏡檢以及影像檢查,找出疾病根源。」而慢性鼻竇炎拜醫療科技的進步,有更多治療方式可供選擇,更有機會恢復嗅覺、改善鼻竇炎。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總是「鼻塞」是鼻竇炎還是過敏性鼻炎?一次看懂兩者差異及舒緩辦法
「鼻竇炎」症狀也有頭痛、夜咳!藥物、治療手術該怎麼選擇?
慢行鼻竇炎術後保養很重要! 醫提醒用 2 方式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