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報告/疫情後「失眠焦慮」創新高!443萬人心理受衝擊、老年自殺數出現反彈

英國創傷委員會(UK Trauma Council)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是疾病與健康,而可被視為新型態的大規模創傷!」精神科醫師與心理諮商師也數度提醒,台灣後疫情時代的身心問題,會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 2022 年 12 月公佈 COVID-19 疫情對台灣精神健康的影響,約有 27.7% 的人心理狀態變差,換算全台約有 443 萬人受影響。結果顯示,有四成人出現睡不好、焦慮緊張、記性變差,較疫情前創新高。

另外,2022 年較特別是民眾在「死亡恐懼」的調查,發現有一成三的人為「高度死亡恐懼者」且有七成者「精神健壯程度」不及格,並以女性比例顯著大於男性、在 20 至 40 歲青壯年的比例,也大於其他年齡層。

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所)合聘教授胡海國表示,女性大腦的杏仁核反應較快,且比男性容易導致較多情緒障礙,也可能更擔心死亡上門,其中 20 至 39 歲年齡層因面對後疫情的身心壓力較大,對死亡疫情也有逃避的傾向。

青壯年或老年者相較於年輕人,易受到心理創傷,精神韌性較差,比較不容易走出來,因此針對年長者或精神健康脆弱的族群,如個性易焦慮不安、緊張、敏感者,需要周遭提高警覺關心,需要預防未來成為憂鬱的高風險族群。

「疫情過了,但對受創者來說還沒有過去,甚至出現慢性傷害。」胡海國提醒,2020 年全國上下一心抗疫產生集體安心感,但 2022 年回歸常態生活後,國人精神健康卻有往下降的趨勢。

值得重視的是,疫情不只造成經濟與身心壓力,包含長新冠問題、老年憂鬱及喪親或哀傷失落對國人造成的精神衝擊、無法送終的遺憾,對身心健康的衝擊也不容小覷。

疫後留意長者憂鬱及自殺問題

聯合國指出,COVID-19 疫情對心理的影響不可輕忽,平均每 5 人就有超過 1 人心理健康出現問題,這當中包含擔心受到感染、死亡、失去家人及受隔離的壓力,也加深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與恐懼,醫療體系與心理衛生資源更顯的重要。

受到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疫情的衝擊對與老年人來說,不只有生理健康的風險,就連心理的衝擊也不容忽視,衛福部與全民自殺防治中心將年長者列為自殺防治重點的特殊族群之一。

根據衛福部《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指出,2021 年疫情期間,65歲長者的自殺人數為五年下降後,首次出現反彈,且再創下新高達1065人,相較多數65歲以下族群呈現負成長,年長者卻較2020年增加80人,值得關注。

110年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年齡層中,65歲以上年長者數據微幅上升,需要多加注意。圖/衛福部

報告中也提及,預估於 2026 年時老年人口將突破 20%,達到超高齡社會,伴隨身體老化,老年人可能面臨更多生理病痛及精神疾患的侵擾,相較其他年齡層更容易出現自殺行為。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指出,65歲長者在自殺防治對象中屬於高風險族群,因老年身體機能退化,容易出現多重慢性病,加上經歷喪偶與親友相繼去世,罹患老年憂鬱症的機會提高,須加及早發現與即時介入。

吳佳儀提醒,平時可以電話視訊關懷生活起居、鼓勵參與社區活動,積極改善人際連結與交流,也能夠轉介專業的支持性會談,避免老年孤獨或找不到合適的醫療與心理諮詢,或者因老年者資訊不足,不知道該如何求助。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及計畫主持人李明濱提醒,自殺議題與成因非常複雜,疫情是否為近年老人自殺死亡人數與攀高的主因,仍有待釐清,即使國內防疫措施已逐步開放,也千萬不能輕忽因疫情長期累積的壓力,需要全民同心關懷。

文/謝承恩 圖/黃懷賢

◀︎ 上篇
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