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食藥署的統計數據,導致食物中毒最常發生的案件中,排名第一的是複合調理食品(包括盒餐),第二名是水產品,第三名是肉類及其加工品。
在此整理五大食物中毒類型,提醒民眾如何應對接觸到的高風險食物及預防方式。
第一名、腸炎弧菌
腸炎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常見於受汙染的生鮮海產或魚貝類。
預防方式 :
- 注意運送及保存,確保環境衛生。
- 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共用廚具和餐具來接觸、處理不同食材。
- 由於腸炎弧菌不耐熱,所以烹煮食物時必須完全煮熟,避免生食。
第二名、諾羅病毒
感染諾羅病毒(Norovirus)的主要途徑是透過受到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因為這種病毒的傳染性極高,僅需極少量就能傳播。此外,接觸到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以及與患者密切接觸,也可能導致感染。
預防方式 :
- 個人衛生是關鍵:
- 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照顧病人後都應使用肥皂仔細洗手。
- 與感染者接觸時:
- 如有身邊有受感染者,應立即更換床單和衣物。
- 使用漂白水對環境進行消毒。
- 病患應在腹瀉或嘔吐症狀解除後兩天再與其他人接觸,以減少傳播風險。
第三名、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主要存在於皮膚、毛髮、糞便、黏膜等部位,特別是化膿的傷口。因此,廚師如果有傷口、膿瘡、咽喉炎、濕疹等情況,絕對不可參與食品製造或調理工作,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接觸,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具有耐熱性,即使食物受到高溫處理,也無法完全摧毀。
預防方式:
- 調理好的食物如果無法立即食用,應在兩天內冷藏(5℃)保存。
- 如果需要保存更長的時間,則務必冷凍保存。
第四名、仙人掌桿菌
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污染通常有兩個主要途徑 :
- 米飯及高澱粉食品:常見污染源是在米飯或高澱粉質食品中。若這些食物在室溫下存放過久或隔夜後未充分加熱,就會存在感染風險,症狀通常為噁心和嘔吐。
- 肉類和其他食品:較常見於肉類產品,如香腸、肉汁等,以及濃湯、布丁甜點和乳製品,症狀主要表現為水濕性腹瀉和腹痛。
預防方式 :
仙人掌桿菌常見於室溫下保存過久的盒餐(尤其夏季),若無法當下食用完盒餐,務必將其保存在高於65℃的環境,以防止細菌快速增殖。
第五名、沙門氏桿菌
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中毒主要源於受汙染的動物性食品,如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以及一些烘焙製品和複合調理食品。
預防方式 :
- 由於沙門氏菌不耐熱,所以充分加熱食品並盡早食用。
- 生食和熟食使用的容器與工具應分開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 處理食物時先洗手清潔再觸碰。
圖、文章整理 / 孫沛群
內容原文:沙門氏菌只排第五!專家揭食物中毒5大原因 海鮮、生食要當心!
延伸閱讀
吃不完放冰箱就安全?剩菜、隔夜菜保存重點一次掌握
拉肚子可吃益生菌嗎?有哪些飲食禁忌?營養師公開腹瀉飲食指南
康普茶到底是什麼 ? 來了解康普茶內含的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