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災害發生時,仰賴醫療救護團隊搶時間救命,而這次屏東明揚爆炸事件,造成數百人死傷,讓外界聯想到先前的八仙塵暴,台灣醫療救護學會理事長范傑閔分析:「其實大範圍的高溫環境下,其實最致命的點並非是皮膚燒燙傷,而是吸入性嗆傷。」
爆炸造成傷害最難防!
近十年重大火警消防殉職人數最多,分別是桃園新屋保齡球館以及敬鵬公司火警造成 6 名消防人員殉職,而這次屏東廠房大火所發生的閃燃事件,情況最像過去的八仙塵爆事件,范傑閔指出:「不同型態的爆炸會引發不同傷勢,譬如這次明揚爆炸的傷者傷勢大多是爆炸飛濺造成的外傷。」
這類的爆炸事件為什麼如此致命?范傑閔解釋:「當下的爆炸壓力可能會颳起碎片,或者導致傷者撞擊其鋼筋水泥或其他物質,導致穿刺或撕裂傷,變成很複雜的外傷傷口。另外,如果因為爆炸威力夠強,以及在密閉環境中,很有可能導致器官破裂導致生命危險,因此第一時間立即為傷者止血成為最關鍵動作。」
目前依據這次明揚的大規模緊急災害中,最常看到三大類的患者:
- 皮膚外傷:從較輕微皮膚被玻璃割傷、刺傷;嚴重燒燙傷
- 呼吸道嗆傷、灼傷:嚴重濃煙影響到氣管、呼吸道與肺部
- 爆炸震波:把人炸傷造成內臟器官受損,被噴濺物品形成穿刺傷
吸入性傷害未必馬上顯現!常見罹難原因
而爆炸造成的傷害是最難防,范傑閔呼籲:「正因多數是因爆炸飛濺的外傷,失血、呼吸道灼傷、皮膚損傷是 3 大危機,建議可強化工廠業者的資料管理、科技救災機制。」
另外,除了處理複雜傷勢及止血之外,「吸入性傷害」與「呼吸道灼燒」也是需要立即處理,根據美國的災難統計,約有 60%-80% 火場罹難者,死亡的原因便是吸入性傷害,而臨床表現變異性也極大,吸入性的傷害可能在事發之後 24-72 小時都可能陸續引爆。
在大量濃度之下暴露,是可能形成嚴重的傷亡。若以傷害部位加以區分,倘若傷害主要在「上呼吸道」,則將出現流淚、流涕、聲帶失能,反應性氣道失調等症狀。若侵犯「下呼吸道」則有支氣管痙縮、黏膜水腫、分泌物增加、咳嗽、氣管發炎、呼吸困難等現象。
范傑閔提到:「一旦傷者的呼吸道一旦水腫導致無法呼吸、窒息,需要趕緊插管給予呼吸器急救,否則很快就會致命,這是火場救援中最令人擔憂的事。」
而皮膚大面積燒燙傷也是一大關卡,皮膚有保護全身的功能,不僅可調節體內水分,也能預防細菌入侵,皮遭到破壞很容易引發細菌感染,嚴重時會導致敗血症或脫水而致命。
消防署 108 年建築物火災統計分析,造成死傷原因主要為判斷力、體力等條件不足、逃生障礙及錯失逃生先機等,導致吸入濃煙嗆傷、中毒、甚至喪命,火場無情,民眾需要強化自身火災預防、應變知識能力,預防平時就要做好準備,千萬不可疏忽大意。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明揚火警/火災預防、應變知識不足!插頭長灰塵也可能釀火警
心慌慌 ! 「類急性壓力障礙」 的6個常用非藥物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