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出現「手抖」民眾總最直接聯想到巴金森氏病,但事實上「顫抖」是一大類疾病,需要判斷抖的狀況以及型態,且除了手抖以外,神經內科醫師提出還有 4 大前驅症狀,包含便秘、憂鬱、睡眠障礙、嗅覺異常,可能在疾病確診十年前就有會相關症狀出現。
巴金森病的手抖是「靜止型顫抖」
「醫師,你看我手一直抖該不會是巴金森氏病?」,這是門診中時常被提及的問題,對此,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解釋:「顫抖簡單分有『姿勢型顫抖』、『靜止型顫抖』,前者是指當手舉起來會動動,拿個書、杯子也會顫抖,但巴金森氏病並不是這類型的姿勢型顫抖。」
巴金森氏病出現的顫抖,主要是以末稍為主「靜止型顫抖」,靜止型顫抖是指身體某一個部位在完全放鬆,並得到支撐的狀態下才會產生的顫抖。陳柔賢舉例:「當我手放在沙發上時,即便手沒有用力手也會輕輕抖動,抖的速度大概一秒鐘 4-7 次。」該怎麼算次數呢?其實可以請患者手拿一隻筆,讓手抖動筆畫到紙上的狀況,來計算顫抖嚴重程度及情況。
巴金森病 4 大前驅症狀!確診十年前便開始出現
名醫解析巴病前驅症狀
所以別再將手抖與巴金森氏病劃上等號,該怎麼及早發現巴金森氏病的徵兆?經過多年神經學的研究下,文獻下整理出 4 大前驅症狀,在病人還沒有確診巴金森氏病前,就已經有以下動作表現。
- 便秘:腸胃內的神經蠕動變的遲緩,甚至在運動遲緩前十多年就會發生。
- 睡眠障礙: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出現「陷眠」(台語),這邊指的並不是做夢,人會把夢境狀況演出來,可能會說話、大吼大腳、動來動去,睡覺時拳打腳踢。
- 憂鬱:巴金森病人在發病前後合併有憂鬱現象者約有 30-35%,文獻統計上憂鬱會比睡眠障礙早一點出現。
- 嗅覺異常: 嗅覺會出現遲鈍,超過 80% 帕金森氏病患者有嗅覺遲鈍的問題,可發生在發病五年前。
出現上述症狀注意可能有罹患巴金森的風險,陳柔賢強調::「『風險』不代表一定發生,這是前驅症狀並不是預兆症狀,民眾不用過於擔心,若有疑慮還是可以請專業醫師來做鑑別診斷。」
懷疑是巴金森病會做哪些檢查?
除了觀察有無前驅症狀以外,醫師建議民眾也可以觀察「擅抖、動作僵硬、緩慢、步態不好」多個面向,如何檢視出現動作緩慢?可以請家中長輩用食指來碰大拇指,但如果指頭碰到的速度越來越慢、動作越做越小、碰到中間有點定格,其實可能是有異常。
臨床上為了若診斷為巴金森氏病,醫師也會進行相關評估,陳柔賢分享:「第一必須先評估症狀表現,若懷疑是巴金森氏病,會先開左旋多巴安藥物服用,後續搭配臨床上特殊的評分表來看服藥後有無改善。再來安排核子醫學上掃描,由於巴金森得病受體減少時,是有特殊的型態,同時搭配影像學檢查,確定大腦沒有感染、萎縮、中風、有毒素的傷害等狀況。」
這段過程中,定期追蹤、藥物控制極為重要,陳柔賢坦言:「有時候要給醫師多一點時間,有時候藥物效果不好,也要再從別的檢查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來做最後的診斷。」
運動能減緩神經退化
但民眾多數最大的疑惑,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巴金森氏病的發生,陳柔賢說明:「目前沒有很明確能有效預防巴金森方式,主要是太多會導致發病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環境影響、先天基因等,都有可能讓多巴胺細胞產生凋亡,當多巴胺細胞剩下 30% 就會出現相關症狀。」
但醫師也呼籲,民眾不要太過焦慮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重要的是良好的生活型態,像是運動確實分泌腦中物質能減緩神經退化,避免三高對身體危害等。即便確診不要過於灰心,發現出現有巴金森氏病的症狀實,在良好的醫療治療下都還能好好存活超過二十幾年。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影、賴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