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胃」人生不好過! 胃癌來勢洶洶卻沉默 中醫健脾胃也能顧營養

中醫治療胃癌遵循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為基本治療原則,又視病情需求、病患身體機能和營養狀態做精準治療,配合西醫化療、放療等方法,是最理想的治癌方法。

時常可見衛教資訊披露,注重飲食習慣的病患,突然體重減輕、不明腹痛,就診竟發現罹患第 3、第 4 期胃癌。也有文獻估計,癌細胞形成到出現臨床症狀,這段時間可能長達 20 個月以上,加上胃癌初期症狀難辨,極易被忽略。

當出現症狀如反胃、胃口差、胃灼熱感、胃口改變、胃潰瘍、胃痛、倦怠等,又容易跟普通的腸胃不適、消化不良混淆,讓病患自行吃成藥解決,直到出現持續上腹痛、血便、吐血、體重減輕等症狀,通常都已經達到癌症晚期,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據統計,有 30%胃癌患者確診時已是第 4 期。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清源指出,導致胃癌的原因主要為肝氣鬱結,情志因素,也就是精神壓力過大、憂鬱,損傷到肝氣、脾胃;或生活不規律,勞累、睡眠不足,致氣血雙虛、脾胃虛損。

中醫《黃帝內經》也有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意即飲食不節制,會影響消化系統,損傷胃腸。其中也包含飲食不潔,經常食用未徹底煮熟之食物、未多加注意飲食衛生,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或飲食不定時定量,太愛吃高鹽、醃漬、燻製、辛辣、油膩或冰涼食物。

中醫藥作用於病點,修復破壞細胞、避免復發轉移

西醫治療胃癌的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及標靶,具立竿見影之效果,不過副作用也出現得快。中醫講究全人醫學,把人視為整體,因此,吳清源說,「診治胃癌以增強身體免疫和消化功能為主,希望改善全身健康,也不要讓病患的身體承受太大治療癌症的痛苦、風險;若致失眠、精神壓力大,則能透過針灸緩解。」

早期胃癌,癌細胞局限於胃黏膜、黏膜下層,可以視情況切除部份或整個胃部;若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則需化、放療。早期患者的治癒率高,但手術難免會傷及消化功能,病患有可能術後易出現腸胃道毛病。

因此,一般建議採取中西醫合併治療,由中醫做術後調理、鞏固治療,也能透過中醫藥作用於病點,協助消滅癌細胞、修復被破壞的細胞,增強免疫力,避免復發或轉移。

胃癌治療後副作用包含吸收功能變差、腹瀉、嘔吐、掉頭髮,特別是經手術切除胃部後,病患吸收鐵質、維他命 B12 的功能會受到影響,容易引起貧血。吳清源指出,這些症狀都能佐以中醫藥恢復精神、健脾胃、消脹氣,平胃散或四君子湯、陳皮、白朮、人參、茯苓、甘草等都是常用藥材;化、放療造成白血球低下、血紅素偏低,也能以八珍湯、參苓白朮散恢復血球正常數值;周邊神經病變像手腳麻,則能加強針灸八風八邪穴,獲得改善。

中醫術後調理脾胃,延長存活享有生活品質

吳清源分享,曾遇過胃癌第三期病患,做完胃部大範圍擴清術,身體很虛,還打化療,此時結合中醫,給藿香正氣散,健胃、鎮吐、殺菌,調整脾胃吸收、改善腹瀉症狀,不到 2 週就見效,病患恢復了營養和體力,得以繼續迎戰西醫療程,得到最佳治療和照護。

中醫有多種補氣、補血藥物,可幫助胃癌病人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在中醫的調養之下,吳清源說,手邊有些晚期病患,治療完成後多存活 2、3 年,也看不出罹患癌症,照樣享受美食、出國旅遊。

不過,吳清源直言,最棘手的狀況是癌細胞到處轉移,積極治療效果往往不會太好,某些病患也會產生腹水、生活品質低落,這時候中醫會幫忙消腹水、加強腸胃吸收,讓病患能夠尊嚴地過人生最後一段生活。

吳清源提醒,若持續有任何腸胃道不適症狀,別覺得只是一般胃痛,隨意服用成藥,或推卸給工作忙,一定要找合格之中西醫詳細診療,平時該做的胃鏡、大腸鏡檢查或癌症篩檢,也不能懈怠。

諮詢專家: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吳清源

文 / 呂嘉薰 編輯 / 賴以玲、黃慧玫 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延長壽命,生活品質也能提升!中醫輔助治療攝護腺癌,有效減少死亡率
體重掉不停、體力難負荷!中醫用 3 治療助頭頸癌患者重拾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