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患者在學齡前、上學期間及出社會都會遇到許多挑戰。醫師提到,自閉症最核心的困難包括社交困難及堅持度較高。林口長庚醫院團隊研究發現,使用「Theta 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刺激腦右側前額下迴,可顯著提升自閉者社交認知功能,更有受試者家長自述,主觀感受到孩子開始出現關心的語句。
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中,探討泛自閉症障礙人士在社會、社交上受到許多阻礙,故事深植人心。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倪信章指出,經過全國調查,台灣自閉症盛行率為 1%,且有逐年上升趨勢,但自閉症至今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性治療方法。醫師提到,自閉症者以男性居多,症狀差異極大,從專長能力傑出到生活需要他人協助都有,且困難是終身持續,對於家庭而言也是相當大的挑戰。
自閉症目前無有效藥物可治療
倪信章提到,自閉症最核心困難是目前沒有有效藥物治療,行為治療的效果也有限,而目前發現「Theta 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是有潛力可協助的方式,藉由非侵入性的成熟技術,以電場和磁場相互作用,透過局部電流改變達到神經刺激,低頻率有抑制效果,高頻率則達到興奮效應,過去對於難治型憂鬱症也可以達到成效。目前研究使用於自閉症,刺激右側前額下迴,有相當不錯的成果。
倪信章說,透過刺激右側前額下迴在自閉症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研究共招募 60 位 8 至 30 歲的自閉者,隨機且平均分配到治療組與對照刺激組,結果發現,在不需要麻醉的狀況下,每週 2 次,每次 5 分鐘內,連續 8 週刺激腦右側前額下迴,治療組比對照組「顯著提升自閉症的社交認知功能」。
自閉者臨床表現差異大 新研究治療「部分受試者成效可達 1 年」
倪信章說明,受試者的安全性為首要考量,因此是經過衛福部食藥署與醫院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審核,年齡部分則是因國外尚未有收治 8 歲前的個案;若年齡愈大,則干擾因素也愈多,因而選擇年齡介於 8 至 30 歲的受試者。
倪信章提到,有些受試者為門診患者,經過長時間觀察,效果更可達到 1 年,且有家長表示,孩子接受試驗後,觀察到變得更為貼心,會提醒媽媽「咖啡很燙要小心」,這是過去從未有的經驗。
倪信章表示,由於自閉者的臨床表現差異顯著,因此單一腦區的成功無法適用於所有自閉者,但也期望相關研究成果可獲得正式治療的許可,能為家庭帶來治療曙光。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