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吃鍋沾醬「害腎」!醫提2種人不要吃

寒流來襲,全台平均低溫降至12到15度,天冷吃火鍋的人變多,但是火鍋湯底常有高鈉含量,對腎臟造成不小的影響,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子巽說明,吃火鍋時,民眾還常常會沾醬和吃下大量的肉類和丸子等等食材,因此,除了常見的高納問題,其實高蛋白質、高鉀和高磷攝取,都是健康隱憂,尤其腎功能不全患者和心血管疾病者,能不碰就不碰。

哪些人不適合吃火鍋?

周子巽指出,台灣人吃火鍋通常選擇多是色香味俱全,伴隨而來的便是高納、高蛋白、高鉀和高磷,因此如果是以下2類人,不建議食用:

腎功能不全患者(如長期洗腎者)

心血管疾病者

周子巽進一步強調,火鍋中常見的食材如肥牛、肥羊片以及炸丸子等含有大量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高脂肪食物不僅會增加體重和膽固醇水平,還可能引發代謝綜合徵,增加腎病變的發生風險。對於腎臟負擔較大或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族群,不建議食用。

而這2類民眾,可以選擇瘦肉類、去皮雞肉、魚蝦等低脂食材,同時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和脂肪含量較高的肉類,減輕腎臟負擔。

火鍋湯底的高鈉隱患為何?

火鍋湯底通常由各種高鹽調味料、醬油等製成,這使得火鍋的鈉含量非常高。周子巽解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鈉攝取不超過2克,相當於約1茶匙鹽,大約5克鹽,但火鍋中的鈉含量,往往遠遠超過這個標準。

周子巽強調,鈉攝取過量,不只容易導致體內水鈉滯留,增加血壓,還會加重腎臟的過濾壓力,甚至對腎臟病患還可能引發水腫和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周子巽說明,大多數民眾吃火鍋還會沾醬,常常吃太鹹卻不自知,而吃太鹹造成高血鈉與身體的滲透壓不斷上升,若人體血漿中,鈉離子濃度高於147 mmol/L時,稱為高血鈉症,死亡率高達60~70%。而如果不幸發生高血鈉時,症狀可能會出現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臟輸出量降低、不安、肌肉震顫、深部肌腱反射增強,嚴重時甚至出現昏迷等情形。

火鍋大量肉品、海鮮恐釀蛋白質攝取過量

火鍋中主要的食材多是高蛋白質的肉類、海鮮以及豆製品等,而蛋白質的代謝廢物,例如:尿素、肌酸酐,通常需要由腎臟排出。

周子巽解釋,健康的腎臟,能夠有效處理這些廢物,但是對於腎功能下降的人來說,過多的蛋白質攝取,會加劇腎臟負擔,導致代謝廢物在血液中累積。

周子巽強調,腎功能不全患者每天應控制蛋白質攝取在40到60克以內,也就是大約2到3個手掌大小的蛋豆魚肉,因此,火鍋內的丸子和香腸等,都不太能碰,因為這些食品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還可能含有較多鹽分和添加劑,民眾可以選擇優質蛋白質,如雞蛋、豆腐或魚類做為替代。

吃鍋如何避免攝取過多高鉀與高磷?

火鍋中的配菜選擇豐富,常出現綠葉蔬菜、豆類、蘑菇和海帶等富含鉀和磷的食物。正常腎功能能透過尿液將多餘的鉀和磷排出,但腎功能低落的患者,很可能因鉀磷代謝障礙而導致體內磷鉀過高。

高血鉀症可引發心律不整甚至心臟驟停;而過量磷攝取會導致鈣磷代謝失衡,造成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骨骼疾病。因此,腎臟病患者在選擇火鍋配菜時需格外注意含鉀高的食材,像是:菠菜、番茄、菌類和豆製品等,盡量適量攝入,並避免骨頭湯底的火鍋,因為這些湯底中磷的含量通常較高。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子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