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認為失智症是老年人才會發生的病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有約27萬人,占7.86%。代表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中就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是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失智症不是老人的專屬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從數據上顯示,失智症的確是高發於老人的疾病,但年輕人也千萬別以為這個病會完全跟自己無關,事實上,失智症也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2017年全台約有12000人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早發型失智症),也就是說,病人的年紀不到65歲,卻已確診為失智症。
而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例如憂鬱症、躁鬱症或更年期症狀。台灣曾有一個病例是不到50歲就發病,但一直被診斷為憂鬱症;直到後來到某家醫院進行更精細的檢查後,才發現病人是罹患基因突變引起的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的患病年齡有可能比退化性失智症低很多
而造成年輕型失智症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長期高血壓所造成腦出血或腦梗塞的「血管性失智症」。這種失智症的患者的年齡會比一般退化性失智症的患者更年輕,30到40歲得到這個病的患者並不少見。甚至還出現過不到30歲的年輕人,因為收縮壓長期飆到200毫米汞柱(mmHg),導致腦出血而引發血管性失智症。
預防血管性失智症 必須長期注意血壓狀況
血管性失智症的患者和阿茲海默症的退化性失智症患者一樣,對於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是不可逆的,但是由於血管性失智的發病原因比較明確,因此可以針對這些發病原因進行預防。
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長期的收縮壓超過了130mmHg就是一個危險信號,一旦超過140mmHg就必須要及時就醫。如果長期在高血壓狀態下,身體形成了耐受機制,即使血壓高也不會感到身體不舒服,反而有可能因為服用降壓藥產生眩暈、乏力等症狀。這些原因一旦導致高血壓患者抗拒或是忽略服藥,就有可能因為腦出血而造成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的症狀變化方式很多元
針對血管性失智症的診斷,1975加拿大神經醫學家哈金斯基提出腦缺血指數,從病史特徵和實際檢查到的失智和腦血管的關係密切。而血管型失智症的患者往往是在一次腦血管病變後就出現智力變差的狀況,這種認知與智力的變化一般是突發性的,也可能是呈現階梯式的,而要視腦中風的治療狀況,才能確定血管型失智症的症狀是否能夠控制住不再惡化。
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常會情緒失控,或是有憂鬱症的症狀
此外,血管型失智症的患者也比較容易發生夜間混亂的現象,同時會有手腳無力、吞嚥困難、頭暈目眩、走路偏一邊等高血壓的症狀。而相對於退化性失智症的患者,血管型失智症的患者雖然智力退化,但人格相對的比較能完整的保留下來,有時患者會表現出情緒失常的情形,控制哭笑的功能失靈。而且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相當高,就如同前文所說的病例,一直被診斷為憂鬱症,而失智的症狀則被忽略,這一點患者家屬必須特別留意。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