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隨身帶著「乾洗手」或是「酒精」來消毒,已經變成人人必做的防疫措施。但其實頻繁使用酒精消毒,容易讓皮膚失去原本天然的保護屏障,病菌可能會更容易附著在手上。
根據美國多個醫學會制定的《醫療人員手部衛生指引》(MMWR 2002),其中提到,皮膚是一個「動態」的保護屏障,不是只有角質層、皮脂層這種簡單的分類而已,皮膚要保持「活性」,才能讓病菌不容易入侵。
在消毒後,皮膚會失去3種保護力
《醫療人員手部衛生指引》中也有提到,在頻繁的消毒之後,手部的皮膚會失去 3 種保護自己的能力:
- 角質層的蛋白質變性,降低角質細胞凝聚力、含水結合能力。
- 破壞皮膚的油脂保護層,讓原本的保護屏障脫落。
- 改變皮膚菌群,導致更頻繁的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的生長。
就像腸道菌叢也有分成好菌、壞菌一樣,其實菌叢要「多樣性」、達到自體的「平衡」,才能真正讓皮膚變成保護屏障,而不會形成被壞菌攻擊的第一線。研究統計,會有 30% 左右的人,因為消毒劑造成手部的皮膚破損、受傷,導致皮膚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增加。
台北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俞佑說,其實「頻繁的清潔皮膚」,對皮膚本身就是一種傷害。特別是酒精,因為揮發的時候同時還會把水分帶走,加上它本身就有很高的「去油力」,等於一次就帶走了 2 個皮膚的屏障。
而不只是酒精,肥皂洗手也會有類似的問題,俞佑說,尤其是含有皂鹼、界面活性劑等鹼性的肥皂,因為會破壞皮膚原本的「弱酸性」,所以也讓原本的菌叢沒辦法正常的生長。
- 酒精:帶走大量的皮膚油脂、水分;過度使用容易過敏、起疹,同時因為殺死了皮膚上的菌叢,容易導致皮膚菌叢失衡。
- 肥皂:帶走皮膚油脂,皮膚會容易脫皮、乾燥;破壞皮膚的弱酸性,原本菌叢無法生長。
消毒後該做的幾件事!
所以這份《醫療人員手部衛生指引》,也特別提到「如果醫護人員因為勤洗手而造成皮膚炎,反而有感染的疑慮」,而建議醫護人員在洗完手、消毒完之後,要擦上護手霜,增加皮膚的保水度、修復因為洗手而受損的皮膚;也讓皮膚上的正常菌叢不會「不健康」。
而至於有些人會擔心,「護手霜會不會反而成為病毒附著的來源」,俞佑說,其實護手霜的質地不容易讓病菌附著,如果在擦護手霜之前,都有先洗手、護手霜有好好保存,而且用擠的,不是用塗抹的,其實不太需要擔心感染的問題。
洗完手、消毒完的保護措施
- 濕洗手對於皮膚的保護絕對優於乾洗手;所以使用肥皂會比酒精來得好,但建議可挑選「弱酸性」的肥皂。
- 洗完手/使用完乾洗手之後,請先把手「擦乾」,或是「等待手部乾燥」。
- 確認手部乾燥後,馬上擦上護手霜。
- 選擇含有「鎖水分子」(凡士林),及「吸水分子」(尿素、甘油、山梨醇)的護手霜。
- 如果皮膚上已經有傷口,可以先擦皮膚藥物再擦護手霜。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