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要不要普篩?公衛學者支持的理由跟你想的不一樣!

進入後疫情時代,「台灣要不要普篩?」已經不僅僅是防疫,甚至上升到了政治問題。台灣順利躲過了 2020 年上半年的疫情,要不要把潛藏在社區中不知不覺已經感染過的人找出來?支持與反對的專家各有說法。

認為台灣不需要普篩的專家,所持的觀點主要是台灣並未爆發社區感染,且篩檢具有誤差,花費的成本太高效益卻不大。而支持普篩的學者則是指出,關鍵並非找出誰還在「生病」,而是要藉此了有多少人已經「具備抗體」,人體產生的抗體能夠持續多久等等。蒐集這些資訊,下半年若是新冠反撲,台灣才不會對於敵人一知半解。

台灣要普篩嗎?陳時中:效益不彰

對於普篩這個問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於4月28日親自分析,台灣的疫情控制相較於世界大多數國家成功,再加上篩檢會有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為了找出這些無症狀患者,不只浪費公帑和醫療資源,也不符效益。

「大家想像中普遍篩檢一定會比較好,但是實務上,其實不需要浪費那麼大的資源。」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

陳時中指出,若從經濟角度試算,快篩台灣 2300 萬人,每人新台幣 200 元,需要 46 億元,價格較低,但準確度偏低;若是以現行咽喉拭子 PCR 檢驗,2300 萬人需要 690 億元,準確度高,但價格也高,且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台灣個案數少,透過醫師評估症狀,準確通報採檢,並由衛生單位精準疫調,及早掌握密切接觸者,就能有效控制疫情。」陳時中於記者會上提到。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亦贊同這個說法,他表示,台灣的開業醫師具備足夠的能力來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再轉診到大醫院即可。對於這個能力我是比較有信心的,所以我相信,我們(的社區)是真的很乾淨。」

公衛學者強調做普篩,目的是「找抗體」而非「找病人」

目前,國際上的篩檢試劑可以分為 2 種,分別檢測的是「抗體」以及「抗原」,兩者應用的時機不一樣。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解釋,檢查「抗原」的目的,是要確定人是否被「感染」,這種檢測方式,適合應用在檢查可能接觸者或是有症狀的人是否確診。而檢測「抗體」的試劑,重點是已感染後是否具有免疫力。

目前,專家們極力想要做的「普篩」,主要就是針對抗體做的篩檢。也就是說,其實目的並不是找出台灣社區中還有沒有隱形傳播者,而是要知道,台灣有多少人已經具備了對疾病的抗體。

普篩是為了「下一波疫情的防疫」

「我們對於新冠病毒,不知道的多、知道的少。所以,很多事情要去做,才有機會更了解。」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現在我們對於疾病的許多事情是不了解的,像是得過病的人是不是以後可以永久免疫了?台灣現在有多少人的體內其實已經有抗體了。這些事情都不是我們坐著開會可以討論出來,而是要實際去調查的。」

知道台灣具有抗體的人有多少、抗體效果如何有什麼好處?詹長權分析,國際預測今年底將會再迎來一次疫情高峰。

「假設那時候疫苗還沒有出來,我們又發現體內有抗體的人對疾病能夠有抵抗力,那就可以將社會分成 3 種人:正在生病的病人、沒有生過病的健康人,以及生過病且痊癒具有抗體的人。」詹長權指出。

分出這 3 類人之後,相關單位即可按照患病風險來調整管控規範。例如已經具有抗體的人,就不必像從來沒有得過病的人那樣規範嚴格。「一個社會不可能全部人都停擺,有這個數據,我們才知道下一步防疫要怎麼做。」

有抗體就永遠免疫了嗎?如何應對檢測的偽陰性?

不過,面對全新的病毒,難道就這麼有把握具備抗體的人就完全「免疫」嗎?詹長權坦言,這就是「做了才會知道」的事情。「但是沒有做,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他比喻,如果病毒是敵人,這些被感染又痊癒的人,就是第一波戰俘。要開始保護所有人的時候,自然要先從回來的俘虜這邊了解「敵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而針對指揮中心相當強調的檢測偽陽性、偽陰性問題,詹長權表示,並沒有一項檢測是100%的。公衛講求的就是最後的成本效益,最起碼,這應該是意見可以被討論的議題。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李建璋則指出,檢查的正確有 3 個因素,包括病患的病毒量,檢驗準確率以及檢體品質,只要正確調整,是能夠提升檢測的準確率的。

  1. 病患的病毒量:新冠病毒的症狀一開始病毒量最高,所以不太需要擔心病毒量不足的問題。
  2. 檢驗準確率:每毫升檢體只要有 6250 copy 就可以精準檢測,我們的唾液就有 10 萬 copy,遠高於該數值。
  3. 檢體品質:檢體的品質,從高到低分別是痰、唾液、鼻咽以及喉咽,如果取到比較好的,效果就比較好。

台大公衛院長詹長權:想推行「旅行泡泡」就不能忽視自身檢測量

詹長權更提到,未來台灣想慢慢戒除邊境管制時,就更需要知道本土具抗體之比例。「台灣能控制好疫情,邊境管制就是最主要的,那你現在要解除,就要有替代方案。」

他估計,台灣一天如果能做到 10000 個檢驗量能,是理想的狀態。「國家檢測能量的多寡,除了對自己國家疫情了解有幫忙,你對外談判解封,也是重要的籌碼。」

詹長權表示,尤其是現在各國都在推出類似旅行泡泡的概念,將自己國家的防疫能力具體化就是非常重要的談判籌碼,無法逃避。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李建璋:台灣其實已經「廣篩」了

台灣目前篩檢的數量夠多嗎?李建璋建議,可以參考檢驗的覆蓋率。韓國目前每百萬人就有 1 萬人接受測試,每篩 50 個就有一個陽性;台灣每百萬人只有 2000 人接受測試,但是每篩 120 個才有一個陽性。因此,事實是我們覆蓋率是韓國 2.4 倍。

未來是否要擴大篩檢的時機與對象,李建璋表示,需要有合適的時機以及對象。時機是本土病例大幅增加、社區傳染病例增加,陽性率下降至 1/50 以及出現超級傳播者;對象則是確診病例的接觸者與居住社區、生活圈同心圓擴大。

李建璋總結,就當前情形來說,我們現在的篩檢覆蓋範圍是足夠的。「與 OECD 國家甚至韓國比,台灣遙遙領先,所以,我們已經可以算是有『廣篩』的國家了。」

文 / 林以璿、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三位一體」守住台灣疫情!台大公衛院長詹長權:世界將進入新常態

從 SARS 到新冠:17 年後,病毒與我們都有了什麼改變?

新冠疫情超乎專家預期?這群人憑模型就預告這場全球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