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守住台灣疫情!台大公衛院長詹長權:世界將進入新常態

2019 年 12 月 31 日,新的一年在即。台大公衛學院大樓裡,廊上學子談笑風生,院長室中的氣氛卻異常嚴肅。就在剛剛,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接到了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的電話:昨天,一名武漢市中心醫院的眼科醫師,竟公然在微信中宣稱醫院有 7 名 SARS 確診病患。

「我把手邊一些資料傳給你,你看看能不能幫我確認。」陳其邁在電話中跟詹長權說道。然而,幾個小時後,詹長權無功而返。離真相太靠近的人不能說話,能夠說話的人卻又不清楚整件事情。

在沒辦法獲得證實的情況下,他建議:「因為 SARS 的檢驗是存在的,所以中國很快就知道是不是 SARS。但是現在連『是不是』都不說,那就很可能是新的疾病。」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將疫情控制於境外,最好以 SARS 的規格來面對這次的疾病。

於是,2019 年的最後一天,衛福部疾管署於傍晚發出了新聞稿,宣布啟動「邊境檢疫應變措施」,加強入境旅客的篩檢。然而,當時還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只是一連串巨變的序幕。

港大研究預測疾病影響至少百萬!詹長權:當下決定公衛不能置身事外

身為台灣公衛學術重量級學者,詹長權畢竟不是樂觀的多數人。就在多數西方媒體還在隔岸觀火之時,他已經從流行病模型中看到了危險。

「面對疫情,香港是站在最前線、最快有所反應的。當我看到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開始不斷透過媒體喊話,就知道事情嚴重了。」詹長權認識梁卓偉本人,他知道,梁不是一個喜歡誇大的學者。

詹長權仔細看了香港團隊提出的疫情模型,儘管當時病毒才開始嶄露威力,疫情模型已經指出,至少將影響幾百萬人。而且農曆年在即,隔著海峽緊挨著中國的台灣,勢必首當其衝。

「公衛專家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透過這些模型做出專業的判斷。各國的防疫,也都需要靠公衛專業人員。」就在那個當下,詹長權決定,面對這場硬仗,公衛人要承擔起應付的責任。

從元旦到農曆年,對岸疫情不斷升溫,即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 1 月 18 日正式成立,並且透過航班管控,儘量將病毒阻絕於境外。但是詹長權知道,既然疫情是場馬拉松,就不能幻想戰況永遠在島外。

「國外疫情不停,說明會不止!」台大公衛一肩挑起科普職責

2020 農曆年,台灣並不太平。春節期間,幾乎天天有新確診的人口。甫收假,詹長權在臉書上宣布,未來每週將會召開一次說明會,由台大公衛的教授們領軍,向大眾科普流行病、向政府提出專家諫言。

「疫情發生以來有許多媒體要訪問台大公衛學院有關防疫的專業意見,我和院內同仁決定自下週起,召開抗 2019-nCoV 疫情說明會,開始和社會各界對話。從疫病知識、疫情研判、防疫重點、個人防護……等方面,向大家報告我們的看法和見解。」詹長權當時這樣說道。

這不是一時興起,義務性的說明會一辦就是半年。「國外疫情不停,說明會不止。」公衛學院不僅提供直播,從基礎講起流病基礎觀念;此外更是身體力行,為防疫做表率。

「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跟流感很像,室內密閉空間是最危險的,因為人跟人密切接觸就容易傳染。」詹長權指出。

公衛大樓當時帶頭示範,如何在大樓做防疫。每天一早,所有的教室跟會議室都要打開來通風,大樓中唯一沒有窗戶的教室,在疫情期間就直接關閉不用。詹長權更呼籲,所有大樓都要進行體溫量測,並在電梯處提供乾洗手設備。

有幾次說明會恰逢寒流,學院仍將會議室的所有窗戶打開,寒風讓在場的人都凍得難打字。詹長權跟台大公衛副院長陳秀熙,向所有媒體以及與會學生略帶歉意的表示,這是防疫必須的行為,唯有落實,才有機會成功防疫。

Covid-19 正在改變世界,要減少 Covid-19 對原本社會運作的衝擊,各行各業都要跟著改變。」詹長權指出,疫情改寫了許多事情:「我們每個人都要想出一些能達到原本活動目的、但是符合防疫原則的作法。不容易但是值得!」

病毒將會流感化還是 C 肝化?端看疫苗、解藥研發

「Covid-19 不只是醫學的問題,更是公共衛生的問題,它也不只是公共衛生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我們怎麼在所有的防治上,去控制這個事情到適當的程度,那要有很多角度去思考,不能只從醫療,這樣還不夠。」詹長權表示。

過去 5、6 個月來,大家知道了防疫可以先不靠藥跟疫苗,而是先用公衛手段,像是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等,但是詹長權也提醒,每個方法都會有副作用:「有效果、但是也會限制人的行為,限制經濟活動,這些事情也要小心。」

目前大多數學者都有共識,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像 SARS 那樣消失。對此詹長權表示,新冠未來可能像季節性流感那樣,每年冬天升溫,並且每十幾年出現一次大流行。

「另一種可能就是看今年底的疫苗發展,如果出來的效果沒有想像好,也就是病毒無法產生有效疫苗,那解方就是靠藥而不是靠疫苗,這種就是病毒的 C 肝化。」詹長權總結兩個疾病未來可能的走向。

他指出,未來只要有疫苗、有解藥,就不用再那麼害怕病毒了。「你現在怕是因為感染但是沒有藥。如果有疫苗,大部分人打了之後,就不會感染,就不用戴口罩,但是在這之前,大概很難不帶口罩,特別是擁擠空間。」

這種「非常時期」要到什麼時候?還需觀測國際疫情。不過詹長權也提到,有研究推測,新冠疫情需要到 2024 年才會真的告一段落。

防疫「三位一體」!詹長權肯定:台灣人民很成熟,值得我們驕傲

「台灣的防疫很清楚,就是政府為主導的角色,加上民間的主動文明防疫配合,第三個就是學者們扮演公衛學術的角色,為政府提供諫言。」詹長權指出台灣的防疫成功關鍵。

他表示:「我常跟外國人講,台灣模式成功的就是三位一體,各自獨立,然後互相幫忙,互相互補。學者獨立在政府部門之外,從學術方面,分享國際上好的作法。」不只是台大公衛,許多臨床醫師、學校學者,也都在這次疫情中持續發聲。

不過,專家提出「逆時中」的防疫觀點時,常會受到許多質疑。對此詹長權回應,表示理解立場不同,自然有各自觀點。

「在行政崗位上,需要顧慮的事情更多,像是口罩的事情來說,一開始國家宣導的是『有條件戴口罩』,而我們則是鼓勵『普遍戴口罩』。也許他們內心也是支持普遍戴口罩,只是那時候口罩不夠。」學者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能夠協助點出防疫還需要加強的事務。

「其實,防疫成功的關鍵還是在人民。台灣人民有高度防疫文明,很多作為甚至是在政府前面的,比如戴口罩,在大眾運輸沒有要求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自主性的戴上了。所以可以知道,防疫的成功,人民最重要。」

詹長權表示,有效防疫如果沒有人民配合,再怎樣厲害的政府或學術界都不夠,因為人民才是去執行的人。「相對於世界其他地方,我們是很成熟的,沒有特別驚慌、不理性,這值得我們驕傲。」詹長權肯定。

世界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是什麼?所有人正在共同創造

「新冠教會我們的一件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詹長權表示,他引用美國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 Anthony Fauci 的說法:「我們對這個病毒,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所以不要用假設我知道什麼去做事,而是我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但是我每次知道多一點,就做多一點。」

「疫苗現在的進度非常快,這是不可思議的,才 3、4 個月就已經有疫苗在測試,這是人類史上沒有發生過的,過去都要好幾年。」詹長權表示,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作法,但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這件事情如果用過去的想法,就變成不可能、不值得嘗試,詹長權指出,這就是就用慣性去想疫情,沒有深刻了解這次疫情對所有人的影響。

「世界在改變,但是我們能不改變嗎?當然要,因為它(疫情)就在改變日常生活,也在改變世界。如果還覺得等疫情結束我們就回到過去,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新常態。」

他表示,我們要進入一個新常態,新常態正在由我們創造當中,沒有人知道新常態會長什麼樣。「疫情什麼時候會停?病毒才是關鍵,病毒設定了時間,之後人類再進行對抗或折衝,才會改變一點時間,但是真正決定的,還是病毒。」

世界不一樣了,許多改變在過去看起來,甚至接近瘋狂。然而,這個瘋狂的世界仍有著無限希望。像是已經有新冠的疫苗,即將進入下一步實驗。

面對疫情未來的走向,我們該保持著怎樣的心態?詹長權扣著手想了一下,笑了表示:「審慎樂觀!」

文 / 林以璿、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全球疫情延燒不停!楊志良:國際上資源越匱乏,台灣越危險

防疫還差2步!葉金川:充分檢驗並開放邊境,打國產疫苗讓全民免疫

後疫情時代要不要普篩?公衛學者支持的理由跟你想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