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15日公布國內流行病狀況,本月北部有一名1歲女童,在月初出現感冒及發燒症狀至診所就醫,在服藥後症狀獲得改善,但卻從11日又出現輕微發燒,也開始出現嘔吐,因症狀嚴重至醫院急診治療,卻在13日出現躁動不安及瘀斑等情形,隨即轉入加護病房治療,仍因病情惡化不幸死亡。
疾管署表示院方在14日驗出此個案檢體呈現疑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菌株而進行通報,在15日確認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為今年第2例的死亡案例。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疫情數據報告
本國於今年已累計3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造成2例死亡,一例發生在臺北市,兩例在新北市,都是散發案例,但此數據是從2009年來同期最高的確診及死亡病例數,2016年累計有8例、2017年累計有12例。
從歷年統計資料中發現,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個案,多以6歲以下幼童居多,佔了36%,又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為常見,以提醒全台醫師注意近期的病患有無出現疑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症狀。
2009年至2016年,台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個案共計39例,每年平均約4至5例,均為散發病例,以每十萬人口年齡別發生率為嬰兒最高,而後依序為1-2歲幼兒、3歲兒童。
認識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被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冬春兩季,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容易造成流行,是因為感染了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常侵犯在免疫力低下,如1歲以下新生兒、先天性補體免疫系統缺乏者及脾臟摘除者,或人群高聚集的地方,如學校、軍營。
腦膜炎雙球菌會透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或是吸入患者咳嗽和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而感染,在長時間與患者接觸下,或出現親密行為較容易傳染,潛伏期有2到10天。
主要症狀會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出血性皮疹、粉紅斑及譫妄、昏迷、抽搐等 ; 但注意1歲以下嬰兒的臨床症狀較不典型及察覺,可能只有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活動力低下等症狀,另有囪門突出的情形,但頸部不一定會僵直,在臨床診斷上需特別注意。
請提高警覺預防
提醒民眾現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好發季節,請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是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方式:
(1)務必落實勤洗手與呼吸道衛生和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道症狀請戴口罩。
(2)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內。
(3)如計劃前往國外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地區,出發前請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疫苗。
(4)旅遊時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機會。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旅遊史。
請民眾多加注意並防範,若想知道更多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資料來源:
文/彭幸茹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