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牽一髮動全身,政府應該這樣做!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有超過80%~90%的民眾罹患牙周病,而40歲以上的成年人,牙周病更是拔牙的主要原因。牙周病已經要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但您知道牙周病其實會導致身體其他疾病嗎?

牙周病患者可能因不良的口部清潔習慣,造成口腔積聚大量的牙菌斑。據研究,1毫克的牙菌斑內約有數量1億的細菌存在,導致「病從口入」!這些細菌除了破壞牙周外,若進入血液中的細菌量大增,將會導致身體許多部位的疾病。

牙周病v.s胃炎和肺炎

胃潰瘍、胃炎通常由幽門螺桿菌造成,而科學家的研究證實,從患者口腔中培育出的幽門螺桿菌與患者胃部的類別和菌株一致,因此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牙菌斑中的幽門螺桿菌,若隨唾液或食物進入胃部,便會導致胃炎或胃潰瘍的發生。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有牙周病的患者,同時罹患肺炎的數量比未患牙周感染受試者高3.9倍。因為,口腔中的細菌若被吸入肺部,可能會引起肺炎或加重呼吸系統感染的狀況。

牙周病與糖尿病有雙向關聯性!

口腔內細菌的細菌會產生發炎反應,發炎反應會讓人體對胰島素需要量的增加會加重II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較差的糖尿病的病人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是血糖控制得宜者的6倍,若使用抗生素消滅細菌後,血糖會在3個月內得到控制,因此在臨床上的證據顯示,牙周病與糖尿病有雙向關聯性,一方的存在會導致另一方發生,而一方得到治療也可改善另一方的病情。

牙菌斑含內毒素,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導致牙周病的細菌中含有很多內毒素,經由發炎的牙齦組織或牙齦傷口進入血液循環時,很容易造成心臟血管內膜處的發炎反應,形成血管之粥狀硬化斑塊,提升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而細菌若是附著在心臟瓣膜或心內膜時,則會導致感染性心內膜炎。

研究發現牙周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7成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由國內中山醫學大學學者發表在《阿茲海默研究與治療》的論文研究,對28000位民眾進行10年的追蹤調查,其中有1萬8700名未罹牙周病者及9300名慢性牙周病患者,發現10年後罹患牙周病長達10年以上的患者,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較一般人高出7成。

雖然這些樣本無法直接證明這兩者疾病的機轉關係,但可以初步證明,牙齦疾病產生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可能緩慢漸進的促發神經退化性疾病,最終導致患者患上阿茲海默症,甚至提升患上高血壓憂鬱症、心臟疾病及癌症的機率。

打擊口腔問題,推動含氟飲用水?!

若牙周病可能會引發民眾嚴重的危害,那政府該如何降低高達8成的牙周病呢?在先進歐美等國家推行飲用水加氟預防齲齒及牙周病,已超過20年以上的時間,研究的結果顯示,此舉可以減少齲齒發生率30~50%,可避免民眾日後的痛苦及龐大的牙科健保花費。而國內曾於民國61年到73年間在中興新村實施之飲水加氟計畫,即有效的降低齲齒率達66%。

但在2017年台灣「自來水加氟案」中,反對人士指出,水中加氟違反個人的選擇自由意願,而且既有高氟牙膏問世,就不必再在飲用水中加氟,並引用長期攝入氟可能有健康風險,例如:引發急性中毒,包括心律不整、低血壓等,長期且超量接觸,也可能讓3歲以前的孩童得到氟斑牙,牙齒表面反而出現咖啡色斑塊。加上台灣四面環海,有些海產本身就含氟,若有人「三餐都吃海產」、再喝含氟水,擔心攝取過多的氟,因而以「應尊重每個人對健康照顧的選擇權利」暫緩加氟措施。

反觀2017年的澳洲國家健康及醫學研究委員會(NHMRC),經過 60 年 3000 項研究後,最終得出結論:按照澳洲的氟化物含量安全水平,在飲用水中加入適量的氟化物既不會引發癌症,也不會降低智商,對市民絕對安全。

其研究表明,以前研究的方法不恰當,且若以澳洲的標準,於公升飲用水中,加入低於 1.5 毫克的氟化物並不會引起癌症,及和氟相關的兩種骨癌;再比較引用加氟與不加氟水的智商,兩者並無差異。而唯一的好處是兒童和成人的齲齒發生率減少了 26~44%。因此,澳洲健康及醫學研究委員會執行總裁 Anne Kelso 表示:澳洲現行的社區飲用水氟化計劃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並可有效減少齲齒。

因此,呼籲國內政府應重視國人牙周病及牙周病會導致的相關問題,結合各方專家學者及健保資料庫並參照澳洲政府以客觀合理的研究評估後,推動「含氟飲用水計畫」,實際訂定適合國人加氟飲用水標準,保障民眾健康。

黃聖筑/文 許嘉真/圖 ( 圖由Oral B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