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進的食物 到底含有什麼營養呢?

iStock-105938384

「小美,妳決定好要喝什麼沒?要看太久了吧!」阿偉已經結完帳,站在飲料櫃等著女朋友選飲料已經站了5分鐘,但是他的女朋友仍然還是選不出來要喝什麼。「再等我一下,我快算好了啦!」原來小美正在減肥,所以她購買食物時都會注意包裝上的營養表示,來計算她吃進了多少熱量及脂肪、鈉、糖、碳水化合物等。

食物的身分證 食品營養標示

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包裝食品要在包裝容器上明顯處標示營養標示,讓民眾在選購時,可以清楚了解攝取該食品會獲得哪些營養成份,以至於可以挑選出自己需要的食品。

我們都被教導要均衡飲食,但是現代人的飲食型態皆以外食居多,所以營養標示的重要就在此時顯得重要,也讓需要特別控制飲食的族群能夠透過營養標示去計算自己的攝取量,達到安全飲食。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來說明,近年來都有專家推出超商食品減重法,就是透過營養標示來看食品所含的熱量、脂肪、碳水化合物有多少,來評估所需的攝取量進而納入減重菜單中。

教你3招 好好運用營養標示

但其實仍有許多人看不懂、或是不會去計算營養標示裡數字,就由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洪可珎用3招帶大家認識這個食品身分證,搞清楚自己究竟吃進了什麼!

第1招-先查看食品總重量或內容量

營養標示上會顯示每一份量的重量或容量是多少、整個包裝總共含幾份。

舉例來說,你今天要買A牌豆漿,上面寫著每一份250毫升,而這瓶豆漿總共500毫升,所以很清楚的這瓶豆漿含有2份的份量,所以上面的營養數值都要乘以2倍才是這瓶豆漿所提供的熱量及營養素。

第2招-對照營養標示基準值,找出符合健康需求的食品

就是你想從不同廠牌的同類食品中找到熱量或含糖量較少的食品,先查看一下兩者的營養標示格式是否一致,如果是像圖片中的格式一就要先換算成相同基準才能比較,而格式二就可以直接比較每100 公克(毫升)的數值大小。

舉例來說,A牌餅乾每份40公克,熱量為200大卡;B牌每份20公克,150大卡,兩者乍看之下B牌的熱量較低,但如果以每份40公克為基準換算後,B牌熱量其實比較高(150大卡×2= 300大卡)。 另外如果兩樣食品都是格式一的「每日參考值百分比」 就可以比較同類食品的營養成份,就可以選擇脂肪、 飽和脂肪、鈉所佔比例較少的那一個。

營養值計算網站 :八大營養標示換算

第3招-計算攝取份量為營養標示基準值的幾倍

就是自己將吃的份量乘以營養標示的數值,就可算出攝取到的熱量及營養素含量。

舉例來說,C牌餅乾一包400公克,內含10小包,營養標示每份為40公克的熱量200大卡、脂肪10公克、碳水化合物25公克。如果下午茶因為嘴饞吃了2小包,就等於吃進2份,共攝取熱量400大卡,脂肪20 公克,碳水化合物50公克,換算下來約攝取了4匙的油和一碗8分滿的飯,那這樣晚餐就需要減少攝取油脂和主食的份量了。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國泰醫訊2017年8月號

文 / 彭幸茹  圖 / 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