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測驗你對傷口照護的認識
「好啦!這樣包起來後,記得不要去碰到水喔!」護理師一邊收拾,一邊對阿嬤再次提醒傷口注意事項。「護理師啊,不是安捏啦,傷口愛打開,這誒咖緊好!」阿嬤伸出手想去拆開紗布。「袂使拉,阿嬤,那是錯誤觀念啦,妳傷口有點大,打開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啦」護理師趕緊出手阻止阿嬤。「我咖早嘛係安捏照顧啊」阿嬤提出了她的證明。「阿嬤~妳聽我講…….」護理師一聽到這句話,一副赴戰場的表情,坐在阿嬤對面,開始為她展開一堂換傷口的新觀念衛教。
常見傷口迷思:
第一名:要打開傷口讓它乾操,才會好得快。
第二名:藥膏要塗厚一點,比較快癒合。
第三名:愛抹優碘。
以上是大眾對傷口照護根深蒂固的觀念,不然推翻傷口乾燥才能快速癒合的研究已經出現快50年了,還是有人會覺得的要乾乾的才行。以上三種迷思都是需要被推翻,且需要普遍廣傳新觀念才符合傷口照護原則,因為傷口照顧的目標是避免感染發生、減少疤痕存在,而以上三點幾乎都會造成反效果。
正確傷口照護:
一般居家意外形成的傷口,多屬急性傷口,常因不慎意外而造成,像是被刀切傷或割傷、跌倒導致的擦傷、熱水燙傷等,再進行傷口護理之前,在要評估傷口型態,查看是否需要前往醫療院所做處置,及選擇適當且正確的換藥方式。
清潔、上藥、包紮、更換
清潔:用生理食鹽水,配合無菌棉支使用,將無菌生理食鹽水沾濕,從傷口處中心點向外劃圓開始清潔,初次清洗要將沾染的髒物給清掉,像是泥土、砂石等,但如果傷口表面附著很多髒東西,可以先用優碘消毒,接著以生理食鹽水沖掉優碘。這一步驟的重點是每次換藥的清潔,要清掉上一次塗抹的藥膏、或是滲出的變乾血塊及組織液,這一步驟要慢慢且要仔細的清洗傷口。
上藥:外傷藥膏的使用,需要透過醫師的評估及指示下使用,不要拿著以前用過的藥膏,根本不知道已經放多久了,或是倚賴抗生素性藥膏,若是乾淨傷口沒有感染現象可以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完畢後,就蓋上敷料了,也不用特別塗抹優碘,因為會造成色素沈澱且影響新生皮膚的生長。如果有使用藥膏,要用乾淨的乾棉棒沾藥膏,然後薄擦一層在傷口上即可,不需要厚敷。只有少數傷口類型,醫師才會交代藥膏須厚敷,填滿傷口。
包紮:這是個很重要的事,不要再讓傷口打開,暴露在空氣之中,因為傷口最怕的就是感染。傷口保持適當濕潤有助於癒合,因為傷口自然滲出的分泌物,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細胞間的修復,需要在濕潤的傷口上進行,所以再也不要傻傻地將傷口打開來風乾它囉。當傷口的越來越癒合,滲出液自然就會減少,傷口就會越來越乾爽,然後等到新生的皮膚完全長出來,才是真正的「乾燥」啦!
更換:傷口須依照其嚴重程度及分泌物多寡,決定換藥次數,不具有感染可能的表淺傷口,不需每天換藥或一天換多次藥,過度換藥可能增加傷口感染風險。一般的傷口,一天換兩次藥就很足夠了,但滲出液很多的傷口,或是不小心弄濕的傷口,只要覆蓋在外層的敷料濕了,就請執行換藥步驟吧,也可以在醫生指示下運用人工皮,可以延長2-3天才更換。
多補充蛋白質食物或含有維他命C的水果
以上富含者兩種物質的食物可以幫助傷口癒合,若是你有大片或是嚴重傷口,在換藥的同時,可以額外補充蛋白質及維他命C來加速傷口癒合,也可支持身體所需要的營養。
彭幸茹、許嘉真/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