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台灣人過重或肥胖!醫:體重減輕5%,併發症風險就降低

lose-weight-1968908_1920

台灣為東亞最胖第一名,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過重及肥胖問題(亦即BMI大於24)。尤其每年年初,農曆新年緊接著228連假,鬆懈了多數人的壓力,收假後除了要收心回到工作崗位,也要擺脫因年節不忌口身上多出的三層肉。

體重減輕5%以上,可降低相關併發症風險

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醫師指出,肥胖不只成因複雜,更會悄悄帶來其他病症纏身,如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第二型糖尿病、13種癌症等 -5,甚至有更高的風險在感染新冠肺炎時會變成重症。

「體重過重、一旦造成肥胖就會造成很多的健康問題,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肝功能、尿酸都可能過高。那這些高起來以後,更嚴重的就是造成心臟病、腦中風我這些不可逆的反應。」蕭敦仁呼籲,所以體重控制要及早開始,只要體重減輕5%以上,可降低相關併發症風險的程度

體內「飢餓荷爾蒙」作祟,節食減肥大多會快速反彈

大眾對於肥胖存有刻板印象,認為是自制力不足,缺乏意志力導致減重失敗,其實,減重並不是只靠意志力就可達成。蕭敦仁醫師舉例,多數人常以「節食」作為減重手段,短期內或許會有成效,但只要恢復原有的生活或飲食習慣,體重就會快速回彈,形成所謂溜溜球效應,跌入減重失敗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研究顯示減重時,飢餓荷爾蒙與飽足荷爾蒙的變化會使得身體傾向於攝取更多的熱量,而這樣的變化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或許是每10個減重者中,有8人最終又會復胖回原來體重的部分原因。因此,了解荷爾蒙的運作方式,有助於未來有效管理體重。

減重須從「飲食、運動、行為治療」三方面著手

事實上,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慢性病,其成因複雜,儘管許多人都有肥胖問題,但基因、健康、生活史、個性及環境有所不同,同樣的治療並非適用所有人,因此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透過不同治療選項組合來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減重計畫。

長期健康的減重須從「飲食、運動、行為治療」三方面著手,包含如何聰明飲食,而非刻意戒除某類食物; 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減脂,維持減重成果; 而行為改變則是聚焦在體重管理的心理層面,如:找出經常吃零食或非飢餓飲食背後的心理原因,有助於改善這類型過量進食造成的體重增加。

學會認證「體重管理門診」開跑,助減重者一臂之力

為了讓有需求減重者能找到專業的醫療團隊,劉燦宏醫師表示,學會於今年推動符合資格的「體重管理門診」認證,集結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藥師、心理師、個管師等專業的醫療團隊,有許多醫療院所正在積極參與持續教育課程,強化軟硬體設施,爭取獲得認證。

「體重管理門診」網站也已經上線,幫助民眾少走冤枉路,透過專業的醫療團隊協助,找出瘦不下來的關鍵,並改變舊有習慣,脫離減肥惡性循環,邁向健康生活新人生。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最佳減肥秘訣竟是睡飽飽!3原則調整生理時鐘,揮別肥胖、慢性病

脂肪肝變肝癌只要3步驟!減肥節食反而讓脂肪肝惡化更快

年後太忙沒時間運動減肥?4招「玩手機運動」讓你無痛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