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止血方式比一比!止血產品分哪些?

外科醫師進入開刀房總是「浴血奮戰」,除了需精準切除病灶外,還得快速有效的進行止血,因為患者出血越多,身體的恢復狀況可能會越差,增加併發症、感染風險外,嚴重的出血甚至可能造成小至暈眩、大至休克的危機;本身凝血功能不好、或是罹患的疾病破壞血管等等原因都可能增加大出血的機會,好在現在止血醫材越來越進步,有助減少手術時間及潛在風險。

手術前應考量出血風險性!

手術中是否出血與醫生使用技術和手術性質有關,一般手術中醫師會避開重要的神經及大動脈,但在特定器官的手術中,因佈滿神經,術中出血仍是無可避免;若大量出血將影響醫師進行手術的視野,也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病人風險。因此開刀前醫師必須要釐清患者的病史,考量出血的風險,特別是以下常見手術大出血的 3 種狀況。

  1. 服用特殊藥物:血友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洗腎患者等定期服用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或是使用化療藥物的癌症患者等等,都容易因藥物抑制血液凝固,影響血小板生成,導致止血能力下降,而影響術中凝血。
  2. 醫源性損傷 :像是頸椎前路手術、神經外科手術、或是脊椎等等手術中,因手術部位富含鼓漲又極脆弱的靜脈血管叢,一不小心碰觸就可能造成大量快速失血。
  3. 凝血功能異常:癌症患者,因為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可能會因病毒、細菌造成血管的破壞與阻塞,另外腎功能不佳、有肝臟疾病的病患,以及超過 65 歲以上的病患,凝血功能較一般人不足,在手術中更應注意出血狀況。

傳統型止血優劣比較!

過往手術中出血傳統都會利用電燒、止血鉗、止血棉、縫合等方式,但身體有許多重要器官,有些部位加壓止血怕傷害脆弱組織、電燒止血又怕燒壞神經細胞,相對耗時、費力,還不能確保完全止血。

傳統型止血方式,費用雖相對便宜,多數手術都可使用,但因著出血的器官不同,效果有限,醫師更必須在短時間內控制出血,以免造成血塊壓迫神經、休克或其他併發症,相對起來限制因素較多;而加強型的止血方式,則有利補足這樣的問題點。

加強型止血方式迅速降低患者出血量

加強型的止血方式,是利用產品的特殊成份輔助止血,速度較快,即使同時間有多處出血點也不怕,能同時止血縮短手術時間,對於降低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率也有幫助,但由於止血產品種類眾多、且品質參差不齊,若是沒有明確訴求,較難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加強型止血劑分水嶺:凝血酶

加強型止血產品分為兩種,可從是否含有「凝血酶」作為分水嶺,凝血酶為人體凝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在手術中使用,可以縮短止血流程、提高止血成功率,凝膠質地能夠服貼在不規則的傷口表面上,從一般滲血到較嚴重的出血情況,都能降低患者出血量,提高手術效率、降低輸血機率,不只一般患者,含凝血酶的止血產品對於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更重要,甚至是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

術前應討論選擇適合患者的止血方式

一般止血劑在體內 6 至 8 週後會被自然吸收,也沒有太大副作用,是個手術中重要的止血輔助物,但現今健保僅有部分給付,患者荷包得多花一點。不過自費的止血產品眾多,功能也不盡相同,過往民眾只能根據醫師推薦來選擇,並非真的理解產品對醫療過程的的幫助,建議有手術相關需求的民眾主動了解並與醫師充分討論。

好的止血醫材有助於臨床醫師進行手術,更加保障患者的性命安全。術前與醫師詳盡溝通如何止血,也是手術安全相當重要的一環。

文 / 王芊淩、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10 個最容易手術出血、沾黏部位! 手術前就該有這些準備

巧克力囊腫要不要開刀?選擇手術更應注意「抗沾黏」和「止血」問題

切除大腸息肉後,體內留著「止血夾」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