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不是「想太多」,更不是只有大人才會罹患的疾病。根據統計,約有2-5%的兒童以及青少年罹患憂鬱症。醫師提醒,當孩子異常哭鬧,或是出現心智倒退的情形時,父母在尋找原因時別忘了,「憂鬱症」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小智的奶奶在他升上國小二年級時的暑假過世了,原先開朗活潑的小智,在開學前幾天開始睡不著,常黏著媽媽哭。開學後,小智每天早上都說身體不舒服,哭著不想上學;學校上課也無法專心、下課也都只待在教室裡發呆。放學後寫作業的速度變得很慢,安親班老師發現後關心他,小智卻哭著說不會寫,也常忘記帶功課回家。
有幾天小智甚至會反常地尿床或特別早起,行為異常的小智,不再嘰哩呱啦地分享學校事物,遇到一點挫折就會不耐煩地生氣或大哭;飯也吃得不多,催促他做事就又開始哭,吵著要媽媽幫忙。諸般退化行為讓父母漸漸不耐煩,開始斥責,結果小智卻說自己想跟奶奶一樣死掉。
孩子心智倒退、異常哭鬧 3 週以上可能是憂鬱症狀
亞東醫院精神科暨青少年心智健康中心主任林育如表示,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狀不同於成年人,主要為經常哭泣、不講道理、難以溝通、出現分離焦慮、過度誇大自己的不好、產生憤怒或敵意、覺得大家都在說自己壞話,甚至出現退化性行為。
家長可以注意,有焦慮相關的症狀,往往是兒童最早出現的心理問題,兒童常見的外顯症狀可能有:咬指甲、拒學、無法接受父母不在身邊,也就是常聽到的分離焦慮。如果兒童焦慮沒有及時處理,它就會「呼朋引伴」,將憂鬱症、強迫症等其他心理問題吸引過來。
經評估診斷後確認小智罹患了憂鬱症。因為小智的狀況持續超過三週,對於學業、家庭生活及睡眠品質的影響甚劇,與父母討論後,決定先讓小智接受藥物治療,同時請父母讓小智多休息、放鬆心情,包容他的退化,並給予鼓勵及陪伴。
被誤解為「懶惰」家中孩子自殺意念
林育如指出,臨床上的憂鬱症在兒童間並不常見,盛行率約2%,是腦功能失調的生理疾病。目前認為失去重要親屬、被虐待/疏忽、重大生理疾病、家族病史等為發病之危險因子。
「如果不治療持續惡化,病情可能會造成學業困難與人際關係破裂,進一步被誤解是懶惰、對立,對兒童的自我發展有重大影響,甚至可能使孩子產生自殺意念與行為,需早期積極介入治療。」林育如表示,若症狀尚不嚴重,可使用心理治療與環境支持;若症狀嚴重時,則建議合併藥物治療,通常可獲得有效改善。
多運動不容易憂鬱症!病童父母需要共同治療
美國耶魯大學的兒童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認為,讓孩子恢復心理健康的前提,要先治癒家長。專家解釋,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每天資訊轟炸,沒有時間與精力好好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所以父母本身可能也不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將治療對象改以家長為優先,更能配合孩子的治療,讓父母學會陪伴孩子一起經歷,不再忽視家人的心情,或對孩子過度保護。
《兒科學》期刊研究追蹤近800名6歲兒童的研究資料顯示,在6歲和8歲從事時較多中度或劇烈體能活動者,兩年後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較低。運動時,大腦專注於運動與生理的當下,可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達到良好的情緒轉移效果。同時運動可以增加兒童與他人的互動。
兒童雖然看似沒有煩惱,但在意的事情也不少。林育如呼籲家長要隨時注意孩子們的情緒與行為,尤其在經歷重大變故後,若有發現持續性的異常或退化性行為,建議要趕緊到兒童心智科就醫。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近視不矯正10%惡化成失明!醫呼籲:學童一年勿加深超過10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