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疫情/什麼是「校正回歸」?400 例從哪裡來?陳時中解釋給你聽

台灣在 22 日出現 321 例 COVID-19 本土個案,另有 400 例本土個案為「校正回歸」,分別分佈到 5 月16~21 日的各日個案。而到底什麼是校正回歸?指揮官陳時中解釋,主要是過去採檢完、但還沒檢驗的檢體,在 22 日全部清理完畢,但還是要分到真正的採檢日,才能看出疫情的狀況。

到底什麼是校正回歸?

所謂的「校正回歸」,是指數值「校正」後「回歸」到正確的曲線上。

而在 5 月 15 日之後,台灣本土案例大暴增,採檢量也瞬間增加,許多人採檢完之後都還來不及進行判讀,短短一週內就累積了 1 萬多件的舊案。

陳時中表示,因為上週採檢量暴增,但行政程序繁瑣,有採檢塞車的狀況,所以直到 22 日才把 1 萬多件的舊案清完,共發現 400 個案例。「如果我們要傳達數字的意義,就要把這些案例回歸到真正的採檢日,才能看到每日採檢的陽性率,去研判採用措施的強度。」

400例本土個案經過校正回歸上周各日個案,也讓前6天的採檢確診病例都增加,最高是在5月17日,單日破4百例。

為什麼會需要校正回歸?

病例為什麼要回歸?陳時中說:「每天公布確診不是看數字高高低低而已,也要對疫情進行判斷。所以把這些案例歸在今天會造成很大的誤解,對於疫情的判斷很不利,我們需要透過看每日採檢的陽性率去研判需要採用措施的強度,把他回歸疾病發展的情況才看得清楚。」

正因為通報、上傳有塞車的情況,為了因應這些情況把積極、必要的欄位作為捨棄,陳時中說:「把簡化 20 幾項簡化到 8 項,不管人力上都會增快,雙北地區不管是資源準備、採檢站的成立、快篩、安置、醫院、相關的清空耗費很多人力,這些都上軌道以後,申報程序的簡化就加快了,就把相關累積的案件報出來。」

真實呈現國內確診患者狀況?

只是外界面對出現「校正回歸」這個詞,有些正反的批評,陳時中強調:「現在應該是『掀牌』怎麼會是『蓋牌』,校正回歸不是在做帳,這個帳沒辦法做,有病人就是有,沒病人就是沒,對我們而言每個數字都代表一個病人,代表醫療資源該如何使用救治,這些不只是一個數字,不是新台幣,而是人。」

只是在過去各國都沒有這樣說法,難道是台灣獨創的嗎?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看每個國家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他們確診個案有數萬、數十萬的時候就不會做這種事情,現在還是在可以掌握疫情的狀況下,努力釐清疫情狀況。」

陳時中也呼籲:「社區當然是有風險,社區當然有他的風險,請大家避免移動,社交聚會通通減到最低,都是有風險,這是風險不是恐慌風險就會過去,自我保護讓他更嚴重,不會變得更好。」

文、王芊淩、盧映慈/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321+400已經是國內疫情高峰?何美鄉:5/28以後有望個案平穩下滑

「校正回歸」到底是中央還是地方的問題?從通報流程上看懂關鍵點

想要終結國內三級警戒!陳建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壓制流行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