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回歸」到底是中央還是地方的問題?從通報流程上看懂關鍵點

國內今天新增321日的本土個案,以及400例的「校正回歸」,指揮官陳時中坦言:「其實在三天前就發現通報有異,結果發現一萬多筆採檢卡在地方。」面對突如堆積未完成申報的個案,中央與地方對此事件說詞兜不攏,中央認為是地方呈報速度複雜所以延遲,但地方卻認為採檢到中央公布本來就有時間差。

撇開是地方、中央問題,其實在專家眼中其實這樣「校正回歸」是很正常的,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說:「比較好的名字是回溯確診的病例,在疫情爆發一定會有這樣的情況,是很正常的事情,當採檢能量不足就會有,經過之後才會真正知道有多少病人。」

需了解PCR採檢通報流程

其實必須了解現在國內從採檢到確診的整個流程,當疑似可疑的個案進到醫院以後進行採檢,醫院的醫護才會將個案輸入「傳染病通報系統」,接著檢體才會到指定的實驗室採檢,等到結果出爐之後,由醫檢人員或是醫護將資料申報回傳,經過疾管署研判後,才會編列案號公布。

陳時中記者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半夜12點收到的資料,接著會研判編列,整理後隔天下午兩點跟大家做報告。塞車是地方再塞,他本來通報系統太複雜,需要填寫的內容多,自動化的檢查太嚴格,他們要花很多時間在key報告。」

負責通報的並非「地方政府」!篩檢非必要資料增快速度

原來部長口中說的「地方」並不是地方政府,而是各個地方醫院、篩檢站,因為回報這些資料醫療人員需要填寫二十幾項,包含有旅遊史、國家、期間等等、公司電話、發病日、診斷日、檢體採檢,主要症狀、採檢原因:例如華航專案等,太多項目。

陳時中說:「我們要來解決地方的困難,刪減不必要的表格,相對負擔就比較輕,所以才會突然昨天報上來那麼多,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目前簡化的程度還不夠。」目前要填寫改為只有八項包含:ID、姓名、出生日期、性別、職業、國籍、國家、居住地址、縣市鄉鎮區。   

自從上週確診數量暴增後,指揮中心確實發現怎麼每天通報採檢的數量,以及最後回報的數量有明顯差異,就開始進行研討,因此從兩天前開始簡化這些流程及作業,就會讓資料更快速的上傳。陳時中說:「當我們公佈有案號以後,地方還會再做確認,他們才有辦法開一個正式單子,這個程序跟我們那時候公布時間是一致。」

醫檢師:實驗室乘載的量能也還需要擴大

除了通報採檢流程太多繁瑣外,面對現在大量冒出的採檢個案,實驗室乘載的量能也還需要擴大,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林慶元秘書長解釋:「CDC最初規劃採檢量就是一萬六千件,像在去年管控很好的時候一天2000件,很難想像一天之間可能這一萬六千都不夠,現在一定不夠甚至可能要到五萬件,所以就是必須要擴增,瞬間這麼大量,一定會緩不濟急。」

目前國內每天乘載的數量有多少,每個實驗室乘載的量不一樣,舉例一天只能乘載50隻檢體,但當有150隻檢體的時候,這時候就會做不完就會延到明天或後天。

依照CDC管控實驗的速度,必須要在72小時內完成,校正是把被送檢的日期把他回歸,5/20送的檢體,假設150隻做完,本來三天內可以完成。但因為量大可能六天才能完成,可是這個數據是六天前的,所以才需要「校正回歸」,但總量是沒有變的。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想要終結國內三級警戒!陳建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壓制流行曲線

朝陽夜唱團/為什麼KTV成了病毒溫床?台中市急尋1.4萬人做快篩

公廁也有可能是傳染病毒的地點?上廁所把握五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