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糖尿病, 你該先知道的 8 件事

糖尿病是新世紀最多人得到的慢性疾病,也是最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的疾病。除了飲食需要注意之外,了解「量血糖」的重要性、知道糖尿病可能會帶來的併發症、以及日常生活或出門在外需要注意的小撇步,都是身為糖友應該做到的。醫師只能在診間叮嚀,但生活是自己要過的,了解這個疾病,更能維護自己的健康。

確認自己是哪一種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

  • 發病原因:跟免疫系統有關,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被免疫系統或其他原因破壞,導致先天性缺乏胰島素。
  • 發病年齡:通常是幼兒居多,最常見是剛出生到10歲左右,但也有可能成年才發病。

第二型糖尿病:

  • 發病原因:最常見的糖尿病型態,通常是因為某些身體狀況,像是肥胖、其他疾病,而導致胰島細胞壞死,或是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讓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
  • 發病年齡: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會發病,但高峰集中在40~60歲。

妊娠糖尿病:

  • 發病原因:在懷孕期間出現血糖過高的狀況,可能是因為內分泌失調引起。
  • 後遺症:增加孕後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

當確診糖尿病,負責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通常只剩一半!

台灣糖尿病衛教之父林瑞祥教授說,「胰島細胞就像頭髮一樣,會慢慢變少!」胰島細胞是在胰臟中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而胰島素就是負責調降血糖的開關。

而就像我們的腎臟少了一顆,身體也不會有太多感覺一樣,胰島細胞在減少到一半之前,身體即使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也都不會有太多的感覺。「通常第二型糖尿病患在發現自己有糖尿病的時候,胰島細胞只剩下一半!」林瑞祥說。

所以得到糖尿病之後,血糖的控制、飲食的改變就是一輩子,因為胰島細胞已經無法負荷這麼大的工作量了。

確診 20 年之後,幾乎就沒有胰島細胞了

上述提到,糖尿病患在發現自己得到糖尿病之後,胰島細胞通常只剩下一半,而在針對這些糖尿病患追蹤6年之後,發現胰島細胞又只剩下25%,平均每年都會以4%的速度往下掉。

「所以在10年、20年之後,胰島細胞幾乎就沒有了,如果能不得到糖尿病是最好。」林瑞祥說。所以到了確診20年的階段,很多糖尿病的併發症就會開始出現徵兆,在那之前就要先調整好生活作息,延緩產生併發症的時間。

我要怎麼測量血糖?

一提到測量血糖,很多糖友會覺得「一定很痛、很害怕」,但其實測量血糖是有技巧的,只要學會技巧,其實並不痛、速度也很快。

一天要量幾次血糖?

血糖控制不良的人,每天至少要測七次血糖,包含早上一次空腹血糖、三餐的飯前飯後血糖、以及睡前血糖。

  • 空腹血糖:在空腹8~10小時後,檢測空腹血糖值,可以知道在一般情況下,胰島的健康狀態。
  • 飯前血糖:進食前血糖會下降,透過監測血糖值,可以看出控制血糖的能力,來調整藥物的使用,或是評估健康狀況。
  • 飯後二小時血糖:在進食後血糖會上升,透過監測血糖值,可以看出控制血糖的能力,來調整藥物的使用,或是評估健康狀況。
  • 睡前血糖值:因為在睡覺時,很容易有血糖不穩定的情況,尤其是夜間低血糖,很可能造成心肌梗塞的危險。所以先檢測睡前的血糖,可以知道是不是有睡前低血糖的風險。

如果血糖控制良好的人,可以每天測量1~3次血糖。

最需要注意的併發症有哪些?

  • 心臟病:50%的糖尿病患者會得到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如心肌梗塞
  • 腎臟病變:40%的糖尿病患者會得到腎臟相關的疾病,如洗腎(透析)。
  • 視網膜病變:30%的糖尿病患者會得到視網膜相關的疾病,如視網膜剝離、失明。
  • 糖尿病足:25%的糖尿病患者會有足部潰瘍的情況,形成糖尿病足。
  • 牙周病: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

除了定期做這些疾病的相關檢驗之外,在每次回診時,也要詳細跟醫師說最近的症狀、不舒服的地方,讓醫師能提早進行判斷跟預防治療。

發生低血糖時該怎麼辦?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糖尿病衛教師洪鈴鈺説,如果發生低血糖,建議馬上含三顆方糖,或是喝一罐養樂多、吃三顆糖果,盡快讓血糖升高、避免更大的傷害。但不建議吃巧克力,因為其中含有的成分反而會阻礙血糖的上升。

如果要出遠門,外出包該如何準備?

其實糖尿病患者跟一般大眾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要控制血糖的高低,因此只要有準備齊全,還是一樣可以出門。洪鈴鈺建議糖友們,「只要出門,物品準備齊全,也能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主要飲食也要稍微的控制,當然我知道很容易美食吃過量,所以藥品一定一定要兩倍量,還有盡可能地裝在不同的包包裡,這樣才不會不見了就全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