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P3 實驗室是感染源?免疫權威:咬傷感染可能性小、恐穿脫裝備時感染

國內本土疫情趨緩之際,又出現前中研院 P3 實驗室研究員助理確診個案,也讓各界關心,其感染源到底為何?免疫學教授、前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教授張南驥表示,該實驗室 SOP 應要檢討,可能為穿脫裝備時受到感染。

中研院學術處長陳建璋表示,該助理為第一次是十月下旬遭帶有 Gamma 病毒株的老鼠咬傷、第二次則是遭帶有 Alpah 病毒株的老鼠咬傷,不過是不是感染源,還要進一步釐清事實。

張南驥:老鼠咬傷造成感染可能性極低

張南驥教授表示,要進入 P3 實驗室進行實驗,是要經過專業訓練,進到實驗室時,都需要兩個人員互相監控,發生任何事也需要主管知道。

另外,進入 P3 實驗室時,照理說應該要戴兩層手套,若會去碰觸到老鼠,照理說應該會戴上特別的、難以被刺穿的手套。小鼠若非基因改造有 ACE2 接受器之轉殖,如何帶有新冠病毒亦應有所交代。

穿脫裝備時恐成感染源

另外,張南驥教授指出,該研究人員已經接種兩劑疫苗,照理說身上的抗體、免疫系統應該最多,故感染時應該要經由血液,進入全身且病毒量很高的時候,才會再回到喉嚨、鼻腔,使感染者的幹細胞受到影響,並失去嗅覺、味覺,很難想像是透過血液回到喉嚨、鼻腔。

張南驥教授推測,該研究員感染的地方非經由傷口,而是「呼吸道」,可能為在穿脫裝備時受到感染或是透過空氣傳染,才會產生這麼高的病毒量。另外,研究期間,研究人員每日的症狀也應該要仔細登記並回報,因此可能為 SOP 出現紕漏。

中研院:如何感染?還需做基因定序

而中研院表示,最終還是要由基因定序,才能做比較準確的判讀,大家都知道病毒有很多不確定性,就目前所知資訊,沒有辦法正確回答,並不排除任何可能,且 P3 實驗室都有很嚴謹的 SOP,也遵循疾管署規定。

任何人打過疫苗後,都有感染風險

而匡列者中,為何會出現快篩為陰性、PCR 則為陽性的現象呢?張南驥教授表示,因為快篩及 PCR 檢測測試的地方不同,接受測試的地方病毒量並不是平均的,所以才會出現兩次檢測結果不同的狀況。另外,雖然 PCR 比較準確,但還是要多做幾次。

不過國內疫苗涵蓋率越來越高,為何還是會出現確診案例?張南驥教授也提醒,就算接種第二劑、第三劑疫苗,還是有可能會有染疫並攜帶高病毒量於呼吸道的風險,只是能夠避免重症、死亡的發生。

文/李祉函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P3實驗項目曝光!中研院長出面說明,當時還有這4株病毒株
什麼是 P3 實驗室?一圖看懂 P1~P4 實驗室研究什麼生物、安全等級
COVID-19/全面開放追加劑施打!「完整接種」滿5個月就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