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確診人數直線攀升下,每日都有染疫不幸過世的個案,尤其是昨天新增一名年僅 20 多歲無慢性病的女性,雖然已打過 3 劑疫苗,但發病到死亡僅有 6 天就病逝。面對這波尚未停止的感染浪潮下,如何降低重症、死亡,台大公衛專家提出三大關鍵策略。
分流準確才能控制死亡率
如何阻止 Omicron 感染後進展到中重症、甚至死亡,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強調:「疫苗、治療藥物進行介入,有限的醫療量能必須精準調整,有效分配給中重症。」
雖然目前台灣與紐西蘭還處在低死亡率,可以借鏡各國的經驗,最怕擔憂出線以下兩種狀況:
- 住院重症率低、死亡率高:因住院人數過多佔據醫療資源,像是丹麥、英國、芬蘭
- 住院重症率高、死亡率高:醫療量能不足,像是美國、法國、西班牙
陳秀熙提到:「台灣軌跡不能往圖表右上方,要控制住院重症,不要把焦點放在無症狀、輕症上,以及要關注住院率,會因為不同國家供給的醫療能量有關,如果把族群死亡率當作 Y 軸,會出現一個曲線,當住院率越低可能排擠應該住院治療的人,分流不準確讓死亡率上升。」
台灣目前住院率推估是在千分之一的合理費範圍內,但可從「住院率及族群死亡率關係」來看各國,美國各州差異甚大,部分地區有嚴重醫療能量不足之問題,病患無法受到妥善照護進進展到重症、死亡。
台灣現行染疫住院率統計
台灣推估合理住院率及日本、韓國、紐西蘭.等國家住院率仍在「最佳化曲線」之下,特殊的狀況是加拿大,雖然死亡率沒有很高,但住院率很高,顯示醫療量能是很有調整的空間。
面疫情浪潮,想要阻止病程進展快速主要有三大策略:疫苗、藥物應用、醫療量能進行精準調整,陳秀熙說:「精準評估輕症需要住院的高風險族群,以避免進入中重症,同時中症者治療需要使用藥物避免進入重症。」
台大公衛以目前台灣 1/1-4/30 的統計資料顯示,推估出以下數據:
- 合理住院率:1%(國外:0.6%)
- 中症率:1.5%
- 重症率:0.3%
- 住院中症率:15%
- 住院重症率:2.4%(國外:8%)
至於要讓中症惡化到重症的比例減少,現在現況是每六個中症可能會有一個變成重症,希望此指標提升到每十個中症剩下一位重症,靠的就是高風險族群需打加強劑以及第四劑。
最容易忽略出現「喘」的症狀
另外,確診民眾的自我警覺也要提高,雖然已經依照疾病風險進行分流,但仍是有年輕染疫患過世的個案,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今接受電台訪問時提到:「依據重症徵兆的了解,『喘』是很多人會忽略的,當你出現無法好好走路、臉色蒼白,甚至走幾步路就喘、樓梯沒辦法爬,這是心肺衰竭的跡象。」
另外,心臟亂跳也非常危險,容易引心律不、休克,李秉穎說:「當呼吸太快就是有問題,一般情緒激動時,大笑、大哭或發燒,呼吸就會快、心跳也會快,但當沒有這些因素,生病沒有發燒,突然喘不過氣時,就不能掉以輕心,一旦有這種初期症狀就要盡快就醫。」
現在越來多居家照護,有時候症狀出現時,可能認為反正一下就過,覺得情況「沒那麼嚴重」,但事實上某些徵兆是代表病程惡化,可利用遠端醫療尋求醫師幫助。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身邊有人確診怎麼辦?一次告訴你在學校與公司的自主應變方式
「唾液」跟「咽喉」快篩有什麼差別?感染科專家解析兩者差異
確診在家怎分辨輕、中、重症?從症狀及早偵測惡化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