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泳池藏危機!每人「洗出」0.14克排泄物腹瀉者別去

炎炎夏日正是戲水好時機,游泳被視為膝關節退化患者運動的絕佳選擇,但池水的乾淨與否,對於免疫不佳的病人卻攸關甚大。

根據美國CDC指出,腹瀉及腸胃不適的民眾,進入泳池平均會排出 0.14 克的少量排泄物,汙染周圍池水,進而散播給他人,甚至出現「一人入池、全員腹瀉」情況。若浸泡在汙染水源或喝下不乾淨的水,容易引起皮膚紅腫搔癢、眼睛發炎、耳朵痛、咳嗽鼻塞等不適。為避免細菌持續在水池內繁殖,游泳池內需要調劑足夠濃度的氯或溴的化學消毒劑,避免使其他游泳者生病。

免疫差者當心「癮孢子蟲」

「游泳池猶如充斥便便、尿尿及消毒水的大水坑。」此話可不假。美國 CDC 指出,泳池內充斥細菌、排泄物、皮屑等物質,對於免疫力差的兒童及婦女、癌友、接受過器官移植、愛滋症患者,生病風險較高。除了大腸桿菌外,常見的寄生蟲「隱孢子蟲」可在含氯泳池存活時間長達一周,容易透過水域進到腸胃,病程約維持 3 至 10 天。

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免疫力正常及幼童若感染隱胞子蟲,有八成以上患者會出現拉肚子、腹部、伴有輕微發燒等症狀。免疫力不佳者,腹瀉較為嚴重且時間較長,並伴隨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及發燒,呼籲夏季從事游泳等水域活動時,避免將口水流入公共泳池中。

過度清除耳垢誘發外耳炎

另外游泳者常見外耳道感染,俗稱「游泳耳」,乃因長期浸泡在水中,導致細菌於狹窄耳道中滋生,耳朵會出現發紅、腫脹,且被拉扯或受到壓力時容易感到疼痛,耳朵內部感到搔癢、流出分泌物。美國CDC呼籲,游泳池盡量要使用浴帽、耳塞,並於上岸後使用毛巾將耳朵擦乾。

若耳朵不幸進水時,可以將耳面朝下,前後傾斜頭部,並朝不同方向輕拉扯耳朵,幫助水分排出,也可以用吹風機吹乾耳道。但提醒民眾切勿使用棉花棒、迴紋針、掏耳棒等物品掏耳,避免耳道受傷更易引起感染,醫師呼籲,耳垢是最天然的保護牆,若過度清除,也可能導致耳朵發炎感染。

文/謝承恩、圖/胡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