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染疫後恐致骨質疏鬆!「嗜骨細胞」過度活躍引發骨骼問題

目前長新冠常見咳嗽、疲倦等症狀,而各國也有人體、動物實驗發現,染疫後可能還會出現骨質疏鬆的狀況。

根據土耳其一篇研究指出,研究人員針對染疫住院患者進行骨質密度 (BMD) 評估,並於其出院後進行隨訪發現,在 81 天的研究追蹤期間,其骨質密度下降了 8.6%。

研究結果還顯示,新冠住院患者得到骨質疏鬆風險為未住院者的 2 倍,研究人員表示,住院時會使用大量類固醇治療,而住院者都是中重症,且在電腦掃瞄都有呈現肺炎。

此外,根據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獸醫人員、骨科醫師研究發現,感染 SARS-CoV-2 的小鼠在感染後 12-14 天流失了約 25% 的骨質密度,此外,小鼠染疫後,體內的噬骨細胞爆增了 63%,且無論是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都會有流失骨質密度的問題。

香港一項研究也發現,BMD 較高的患者相比,BMD 較低的患者的嚴重臨床發病率顯著更高,此外,約 24% 的長新冠患者報告骨痛或燒灼感,且症狀在發病後持續長達 7 個月。

不過關於染疫後骨骼系統的調查還相當有限,因為染疫康復後的患者常在急性期以呼吸、心臟和神經功能表現,這時骨骼病變就容易被忽略,此外,染疫時各種慢性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導致骨形成和吸收之間的不平衡,導致全身性骨質疏鬆症和骨折風險增加。

研究人員舉例,像是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囊性纖維化和哮喘引起的慢性肺部炎症會導致全身性骨質流失,此外,骨質流失最嚴重是發生在長骨,例如大腿和腰椎骨頭等活動最常使用的骨頭。

染疫至噬骨細胞過度活躍,可引發骨骼問題

針對以上研究,重症醫師黃軒解釋,噬骨細胞 ( Osteoclast) 負責分解骨組織,把骨骼中的鈣及磷酸根(phosphate)離子放到血液中,相反地,成骨細胞 (Osteoblast) 負責製造新骨,把血液中的鈣及磷酸根用於製造骨骼組織。

黃軒醫師指出,在正常的情況下,成骨細胞製造新骨的速度與噬骨細胞的破壞舊骨的速度一致,使我們的骨質總質量得以維持,血液中鈣及磷酸根離子的濃度也得以維持。

不過若感染新冠病毒引發成骨細胞與噬骨細胞間的活動失衡,造成噬骨細胞過度活躍,就可以引起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等骨骼問題,黃軒醫師指出,骨質密度 (BMD) 每下降一分,骨折的風險也會增加 2 或 3 倍,「因此建議出院後,不只是有胸部 X 光檢查,骨質密度檢查也很重要,尤其是中重度住院過的患者。」

參考資料:SARS-CoV-2 infection induces inflammatory bone loss in golden Syrian hamstersOsteoclast-mediated bone loss observed in a COVID-19 mouse modelCOVID-19 illness and treatment decreas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survivi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採訪專家:重症醫師黃軒

文/李祉函、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COVID-19/再次感染半年內死亡率增 2 倍!心臟、腎臟疾病風險增
整理包/幼兒莫德納疫苗將開打!常見副作用、施打部位一次看
國門再放寬!即日起入境總數升至4萬、7/14可免持2日PCR篩陰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