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新契機!膀胱癌 ADC 藥物 為晚期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國內每年高達兩千多人罹患膀胱癌,雖然手術及化療對膀胱癌的療效相當好,但是當這些治療都陷入瓶頸時,病人該怎麼辦?所幸現在病人有機會使用免疫藥物,進行維持性或挽救型的治療;還有標靶藥物及更新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初步結果發現,對晚期病人療效非常好,讓膀胱癌的治療再現新契機。

膀胱癌是以「膀胱」為主的癌症,絕大多數都是泌尿上皮癌,極少數是鱗狀上皮癌、腺癌等。不過,不是只有膀胱才會出現泌尿上皮癌,只要尿液經過的尿路都可能發生癌症,包括腎盂、輸尿管也會長泌尿上皮癌。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魏子鈞這麼形容尿路,「可以將腎臟想像成水龍頭,水龍頭打開即是製造尿液,承接尿液的尿路就像水槽下水管道,會從腎盂經由輸尿管一路進入膀胱;膀胱就像儲存的水庫,滿了再由尿道排出。」這一系列的尿路就是所謂的尿路上皮,所以腎盂、輸尿管、膀胱都有可能發生泌尿上皮癌。

台灣 7 成原發在下尿路 無痛性血尿是常見症狀

尿路可分為上尿路和下尿路,國外的尿路上皮癌,九成是發生在下尿路的膀胱,上尿路的腎盂和輸尿管的發生率很低。但台灣的病人約 7 成是發生在下尿路,3 成是上尿路,和國外很不一樣。目前認為,國內上尿路癌的發生率偏高,可能和中藥材馬兜鈴酸、砷的水污染等原因有關。

魏子鈞表示,膀胱癌最常見的症狀是無痛性血尿,小便就像西瓜汁一樣,呈現紅色。然而不是所有病人都會出現警訊,有些人可能只是膀胱炎、頻尿、解尿困難或腎功能變差等徵兆,檢查後才意外發現已罹患膀胱癌。

依嚴重度分 4 期 表淺型到侵犯型戰術各不同

膀胱癌依嚴重度可分 4 期,癌細胞局限在膀胱表面的黏膜層是第 1 期,這是屬於表淺型;癌細胞一旦侵犯到肌肉層是第 2 期,稱為侵犯型;癌細胞若是穿出膀胱以外,到脂肪層、鄰近淋巴結為第 3 期,也屬於侵犯型;癌細胞吃到膀胱外面的器官,或轉移到遠端淋巴結就是第 4 期,是高惡型。

表淺型膀胱癌的治療方法,是採用內視鏡刮除癌細胞,並且在膀胱做灌注化療,也就是俗稱的洗膀胱,目的是要將癌細胞毒殺殆盡。若是日後復發,只要沒有侵犯到肌肉層,再進行內視鏡切除、灌藥,可以保住膀胱。

如果已經吃到肌肉層的侵犯型,就得切除膀胱。魏子鈞用壁癌來比喻膀胱癌,他說,處理壁癌是先將油漆刮掉,要是水泥牆沒有受到影響,刮完後再粉刷就好,這就像表淺型的刮除治療。

若是壁癌已經深入水泥層,整個牆壁都腐爛了,就得將牆打掉、重砌新牆;這就像癌細胞侵入肌肉層,要將膀胱全部切除,再利用迴腸造口術、或由腸子製造人工新膀胱。因為化療對膀胱癌的效果好,因此建議術前會先打化療再開刀切除膀胱,可大幅減少復發及轉移機會。不適合開刀的病人,膀胱無法拿掉,可採用化療合併放射治療。

照片檔 ID:546435356

轉移性膀胱癌 新治療方法預防復發

至於轉移無法開刀的病人第一線可以做化療,有機會讓腫瘤縮小或消失。過去這些病人在化療結束後就是觀察,若是在追蹤過程中不幸復發,再進入第二線治療。近年來終於有了突破性的觀念,就是做完化療後進行「維持性免疫治療」,如此可鞏固化療的效果,也可大大降低疾病復發的機會;相較於復發後再治療,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

萬一真的復發轉移,根據最新的研究指出,第二線還有多種免疫治療藥物、FGFR 標靶藥物可做為後續的挽救型治療。目前還有一種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在進行臨床試驗,國外的初步報告發現,此藥物對化療、免疫、標靶都無效的病人,效果非常好,台灣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也為膀胱癌的治療帶來新希望。

文/癌症希望基金會、編輯/賴以玲、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無痛性血尿要注意!小心潛藏膀胱腫瘤
台灣每年 700 人死於泌尿上皮癌!40 歲以上該做這幾點預防癌症
「想熬到看女兒出嫁」!免疫治療讓泌尿上皮癌末父一圓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