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BA.5 疫情升溫,雖染疫後多為輕症,但仍不可輕忽!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新冠肺炎會增加動靜脈血栓風險,進而提高隱源性中風發生率。
中風又分為出血性及梗塞型,通常約 7 至 8 成左右為梗塞型中風,林謂文醫師表示,中風的發生常與慢性疾病有關,而梗塞型中風為血管堵塞造成,像是血管粥狀硬化、血管狹窄、血管阻塞等都為其發生原因。
若排除為血栓或是血管阻塞,約有三成病人暫時無法歸咎中風原因時,就會歸類為隱源性中風,「造成隱源性中風的原因相對複雜,患者可能本身有血管、腦血管方面問題卻未被發現,或其本身有心臟方面(例如:陣發型心房顫動)問題也有可能是引起中風的原因。」
隱源性中風常發生於 55 歲左右族群
此外,像有些卵圓孔未閉合、心房中隔缺損等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者,也可能造成隱源性中風,林謂文醫師解釋,若病人卵圓孔未閉合合併下肢靜脈血栓,血栓回流至腦部恐怕會造成腦栓塞、腦中風,而隱源性中風的高危險族群為:
- 潛在有心臟方面疾病
- 遺傳史(家族有不明原因中風者)
- 本身有血液疾病
- 癌症患者
-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林謂文醫師表示,綜合國內外研究,隱源性中風常發生於 55 歲左右族群,「塞住哪一條腦血管,其相對應的區塊功能就會受損,舉例來說,若掌管語言區的血管阻塞,可能會導致說話不清、對事物理解異常的狀況。」而隱源性中風與一般中風的症狀大同小異,常為:
- FACE:眼歪嘴斜、口齒不清
- ARM:單側手無法舉起、單側腳無法站立
- SPEECH:無法清楚講話、說話大舌頭、眼歪嘴斜
- TIME:記下發病時間後,應立刻送往急診室治療
隱源性中風不是治療後就沒事!應積極找出病因
隱源性中風經過救治後並不是沒事了就不需擔心!林謂文醫師建議,經救治後找出發病原因相當重要,若為心房顫動引起,就須針對心律不整進行治療,若為卵圓孔未閉合者,則可經過手術進行修復;若為血液方面疾病,則需找出原因,評估是否需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
他提醒,隱源性中風的再發率相當高,治療中風後還是需要找出病發原因,避免再度復發,「隱源性中風不代表一定找不出中風原因!林謂文醫師表示,可以透過相關檢查、家族病史追蹤、基因判定等專業診斷找出病因,僅有不到 1 成患者經過檢測後找不出病發原因。」而若是曾發生過隱源性中風者,除應針對其造成原因進行治療外,平時也應控制飲食並避免過度操勞。
文/李祉函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40歲不到卻二度中風!原來是心臟卵圓孔未閉合惹禍
心肌梗塞可能不是痛在心臟 而是這4個你想不到的部位
COVID-19/哪些人是接種第九類對象?單純性高血壓就不算!診斷碼真的足夠判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