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性癲癇者免開腦也能救!北榮創新「聚焦超音波」技術最快三年內問世

癲癇源自於腦部不正常放電所引起,其中「頑性癲癇身障患者」因藥物治療不佳,需要承受發作伴隨的不適及意外風險,治療方法多以手術切除、射頻燒灼、腦深層刺激、顱磁刺激等侵入性治療為主,如今有了新的選擇。

臺北榮總癲癇團隊近日發表突破性研究,癲癇患者可以「聚焦式超音波」等無創穿顱方式,可以精準安全將能量遞送到癲癇發作點,調節或阻斷大腦特定區域神經傳導訊號(如癲癇發作症狀訊號)。

過程中不會造成輻射、感染、出血和組織破壞等腦部損傷,為未來頑性癲癇可行治療方式,創新研究已於111年1月刊登於國際癲癇學界一流期刊「Epilepsia」,目前僅台灣、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UCLA)、哈佛大學有進行相關研究。

癲癇患者以「聚焦式超音波」進行治療試驗。圖/北榮提供

癲癇患者不必再怕侵入性手術

臺北榮總功能性腦神經外科李政家指出,過往治療癲癇症常使用「侵入式治療」,例如手術切除、射頻燒灼、腦深層刺激、迷走神經刺激及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等,讓許多患者對於腦部開刀等治療心生畏懼。

而侵入性較低的其他神經調節技術,如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和三叉神經刺激,也因空間解析度差,不具專一性或腦部穿透力小,效果方面未必有效。

如今臺北榮總癲癇團隊使用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技術,以「非侵入式治療」完成一期試驗,能順利維持病人腦波安全性與精準性,目前正在第二期臨床實驗持續收案,針對深部病灶治療癲癇來確認療效。

研究團隊合影,由左至右為癲癇科周建成醫師、神經醫學中心王署君主任、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功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劉浩澧教授。記者謝承恩攝影

超音波新技術進度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指出,目前這項研究已進行為期一年半,在疫情開始時,在 109 年 10 月順利完成共 6 位頑性癲癇受試者的試驗。

研究發現照射 600 秒的患者比照射 250 秒的人在腦波調控上面是更為顯著的,照射後醫師會計算每分鐘放電次數、分析低頻波的頻譜,試驗對象於做完超音波三十分鐘後皆有下降狀況。

尤香玉表示,非侵入且低能量之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將是未來治療癲癇可行的治療方式,故北榮團隊在 110 年 5 月及 7 月分別獲得 IRB 與 TFDA 核准後,第二階段試驗收案預期收 12 個,目前已有 4 個個案,也鼓勵分享給癲癇患者。

聚焦式超音波治療示範模型,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進行一年半的研究,預計要進入第二期試驗收案。記者謝承恩攝影

誰能參與臨床實驗?

尤香玉表示,收案對象適合頑性癲癇症患者、已確認病灶的成人,但不適合開刀或對開刀有疑慮者、一個月發作三次以上者都能參加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技術。另外較多人有疑慮治療過程因靶點經過頭部的位置,會讓頭髮禿出一塊,毛髮後續還會生長,無須擔心。

但她提醒,目前尚未開放給 18 歲以下的青少年,另外腦袋有其他植入物、不適合超音波經過者及心情狀態比較不適合與懷孕病人也不能收案。

醫師將聚焦式超音波探頭放置於治療範圍,照射療程重複三次,每次間隔10分鐘。

預計三到五年內問世

目前癲癇發作源自於腦部不正常放電,已開發國家每年 10 萬人中有 50 人發病,而開發中國家則高達 100 人。癲癇患者中約有 20 至 40 % 屬於對藥物反應不良之頑性癲癇

根據 109 年的統計,台灣頑性癲癇病患列入身心障礙者將近 5000 名,大部份需要家人照護,承受發作伴隨的不適及意外風險,對於個人及家庭都造成巨大且長期精神、經濟的影響。

「以前是用超音波偵測腦部病灶,現在是用超音波來治療癲癇症狀,是很大的創舉。」李政家說,尤其癲癇症多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未來希望能在三至五年內應用到治療用途,讓病人以無創的方式達到治癒或改善癲癇的症狀。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失語又失憶竟是癲癇發作!藥物難控制長庚機器手臂讓她重生
第一次發生癲癇怎麼辦?急救、檢查、服藥問題一次解答
近8成癲癇患者會在18歲以前發病!小兒神經醫師:服藥是最有效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