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是亞洲首屈一指的肺癌手術專家,曾替前副總統陳建仁、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及台北市長夫人陳珮琪開刀治療,他每年醫治的肺癌病人達千例,行醫 28 年來更不遺餘力推動「LDCT 低劑量斷層掃描」, 是國健署實施 LDCT 公費肺癌篩檢的重要推手。
陳晉興老家在彰化二林,醫療資源貧瘠, 醫師非常少、看病很不方便。父母一心期待他可以考上醫學系,國中畢業就到台北念書,直到 17 歲那一年,他生了場大病, 母親不辭辛勞,特地搭車北上照顧他。
從二林偏僻之鄉 走上胸腔外科冷門路
「母親很辛苦,我下定決心要奮發讀書,第一年考上牙醫學系,後來保留學籍又重考上了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陳晉興說,1987 年老師朱樹勳做了全台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全台,又讓他立定成為「外科醫師」的志向。
但當年擁有「外科夢」的學生可不只他一個,「共有 30 多人想走台大外科,最後只錄取 16 位」。其中以「心臟外科」廝殺的激烈,個性不喜與人爭搶的他,在 1996 年結束 2 年住院醫師訓練後,選擇走上「胸腔外科」這條冷門路,並默默耕耘著。
陳晉興說:「當年肺癌病人並不多,且一經診斷都是末期轉移,手術開刀也救不了, 不到半年只能到西天報到」。這也使得胸腔外科因手術少,使得沒人想選,頓時成了「真空科別」,這也讓他比別人更早升格總醫師。
為了能夠服務更多病人,陳晉興積極發展氣胸、膿胸手術,並鑽研難度更高、傷口更小的「胸腔鏡微創手術」,持續精進開刀技術、提升病人醫療品質。
在台大總院主治醫師 13 年內,他共發表多篇氣胸研究及臨床試驗成果,其豐富扎實的醫學實證報告,讓他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正副教授升等,更登上全球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雜誌,並為往後的肺癌微創手術打下深厚基礎。
2001 年台大醫院進駐雲林分院,不少年輕醫師曾奉派至雲林行醫,就連陳晉興也不例外。2009 年他從天龍國下鄉,「彰化過濁水溪就是雲林,是醫療最弱勢、最偏僻的地方,跟台北天差地遠」。在這裡,他當了 2 年外科主任。
雲林偏鄉行醫 首創無管清醒手術打響名號
當時分院長黃世傑(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說,「你來雲林,我們很歡迎,但是雲林民眾真的很弱勢,不太可能做一次要價 2、30 萬的手術或高價治療」。若想做創新醫療,又不能「太花錢」,這可難倒醫師了,但陳晉興總能結合專長,另謀發展。
陳晉興白天忙於醫務、看診與手術,仍不忘利用時間研究新的醫療技術,有天唸到一篇義大利胸腔外科論文,對方以「清醒胸腔手術切除肺大泡」治療肺氣腫,使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進行肺開刀時,無須全身麻醉及插管,大大降低麻醉風險,讓他如獲至寶。
陳晉興研究了一陣子,覺得這技術不算難,於是就拜託麻醉科洪明輝醫師,「阿輝我們來試試看好不好?」於是兩人在院長的支持下,將這項技術運用在癌腫瘤切除上。
第一位患者是 50 多歲的蘇先生,是陳晉興多年的老病人。對方因胸腺癌轉移,開過一次刀後又復發,「病人對我很有信心,一口答應要來試試」。於是 2 人在手術室輕鬆閒聊,病人還能全程清醒,觀看自己胸腔鏡開刀過程,手術時間 1 小時,術後 3 天就康復出院,胸前僅留下 2 公分小洞,非常順利。
靠迷走神經阻斷術 坐穩「肺癌名醫」稱號
雲林分院 一 周後便開記者會,宣布完成「全台灣首例無痛清醒的迷你胸腔鏡手術」創舉。不只可以避免心肺功能差、呼吸肌無力的老人,陷入全麻而導致呼吸衰竭的風險, 重點是還能健保全額付費,使得不少民眾慕名來雲林開刀。
不料這項「無插管手術」創舉推出後, 引起醫界罵聲連連,有醫師認為「不插管, 根本是亂搞」。「病人會動來動去,增加風險」。此外若手術部位需切除血管及支氣管, 將碰觸咳嗽神經,增加手術風險,也無法長時間手術,直批醫院「譁眾取寵」。
為克服「無全麻、無插管」手術限制, 並證明手術是可行的,陳晉興只能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久後,他發明「迷走神經阻斷術」,只需在迷走神經進行局部麻醉,就能避免引發病人的咳嗽反應,後續搭配麻醉藥物劑量調整,就能進行 3 小時以上的手術, 讓肺癌胸腔鏡手術進步到只開一小洞就能完成,大大降低病人傷害。短短一年內做了 30 多例成功個案, 並登上國際外科年鑑《Annals of Surgery》期刊,頓時噓聲變掌聲。
江山代有人才出,卻也有一代大師的殞落。就在陳晉興發明無管胸腔鏡手術不久, 同年底恩師台大胸腔外科創科教授、肺臟移植手術的權威李元麒因淋巴癌病逝,頓時國內痛失肺癌權威無人接手,此時陳晉興回到台大總院開始承接師缽,並發揚光大。
2004 年代後,隨著環境變化及醫療篩檢進步,肺癌已然成為蟬連十癌之首的新國病。陳晉興一年開刀數從 20 至 40 個人,逐漸朝百位數逐年上升,至今有一千多位病人在台大癌症醫學中心治療,與 1990 年代「冷門科」、「醫師斷層」的窘境大不相同。
肺癌新國病「治療無止境、要捧錢換命」
過去病人太少,醫師高興不起來,如今病人變多,陳晉興同樣憂心忡忡,想的是怎麼替病人遠離死神召喚,尤其肺癌在 2021 年死亡人數破萬,對比肝癌七千多人、大腸癌六千多人,女性害怕的乳癌僅兩千多人,沒人比肺癌更奪命。
陳晉興舉起手指頭一一細數,「要治療肺癌,前 6 個月要大化療,之後每 3 周要打小化療,打到沒有效,改換吃標靶藥,從一代吃到三代,沒效再化療跟做免疫療法」。到了 2021 年肺癌健保支出已突破 200 億,同樣是十癌中的冠軍,治療變成了永無止境的大錢坑。
透過多年數據發現,肺癌的診斷比例向來很極端,一期病人佔比 40%、四期病人佔比 50%,二至三期僅 20%,且病人間很大的城鄉差距,「越往中南部的地區,肺癌晚期比例就越高」。陳晉興於台北、雲林兩地行醫,更能看見其中無奈。
「你仔細看,北部經濟條件無虞,可透過自費做肺癌篩檢,驗出零期或一期癌,迅速進行處置; 但沒錢就只能等到身體不舒服才就醫,驗出四期,只能拼命捧錢救命。」他認為,如果民眾對肺癌有所警惕,就不該只拍拍胸部 X 光來檢查,只有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能早期發現治療。
20 年前後「罹肺癌待遇差很大」不再哭哭啼啼
隨著肺癌篩檢的藥物、篩檢技術進步, 癌末病友待遇也已經大不相同。陳晉興回憶,20 年前剛當上胸腔外科住院醫師時, 有對夫妻帶著 2 個小孩來看診,一個孩子牽著、一個孩子抱著,讓他印象很深刻。
「先生因罹患肺癌四期,太太在診間跪著求我救他,但 20 多年以前沒有標靶治療,手術也無能為力,只能轉介腫瘤科做效果不好的化學治療,連同事都難過說,你每次轉肺癌的病人進診間,2 年內都會離開。最後這對夫妻轉科後,再也沒回來了」。
直到 20 年前標靶治療出現,10 年前又有免疫療法誕生,同樣的情景卻有不同的結局。「最近有位肺腺癌四期且腦轉移的媽媽來看診,我先轉到神經外科開刀減壓,後續驗基因幸運的配到標靶藥物,加上電腦刀放射線治療腦部轉移,以及胸腔鏡切除原發肺癌,現在全身沒癌症」。
兩寶媽如今期待可以返回工作岡位,將來想要陪小孩出國念書,讓她重拾對生命的熱情,「現在我們有更多的武器,可以來對抗肺癌,帶給病人希望」。陳晉興到處演講都苦口婆心勸導做篩檢,更希望推動全民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納入第五癌篩檢。
今年(2022 年)國健署的肺癌篩檢監測計畫終於完成, 1 萬 2000 名不抽菸但有家族史篩檢者,肺癌比例高出國外 2 至 3 倍, 且女性好發年齡又比男生更早,自 7 月起, 凡二等親家族病史及抽菸高風險者均納入公費篩檢對象,獨步全球。
7 月起肺癌篩檢納入二等親成全球創舉
「大家每天關心的新冠肺炎至今有九千多人死亡,但肺癌一年死亡數超過萬人,卻很少人願意重視篩檢,是一個奇怪的事」。他列舉,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夫人陳珮琪都不抽菸,也沒家族病史,仍然被驗出早期肺癌,因此不要認為肺癌跟自己無關。
陳晉興分享,他近日受邀人壽保險業演講,現場有百名保險主管,幫保戶保了那麼多險,卻不知道肺癌怎麼篩,也不知道 7 月起能免費篩檢,現場更有八至九成的人 2 年內沒有做過任何低劑量斷層檢查,「我覺得肺癌篩檢還有一段路要走」。
除了高危險族群或家族病史要篩檢,陳晉興更主張只要滿 45 歲民眾就應自費篩檢,「畢竟人生只有一次」。透過定期篩檢、積極治療才能戰勝肺癌新國病。
文/謝承恩、圖/雷思瑜
延伸閱讀
罹患肺癌易確診新冠肺炎?肺癌名醫陳晉興解答
肺癌治療走向「精準化」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幫助用藥、追蹤復發
LDCT 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啟動!7 月 1 日起具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可補助肺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