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影響了近五分之一的成年人,近一半被診斷出精神疾病的患者,也符合另一種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由於各種精神疾病之間有如此多的重疊,研究人員開始懷疑各種精神疾病可能有一種通用的神經生物學解釋。
對此,美國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針對 4 個既有、公開的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數據資料庫進行調查,確定了精神疾病背後的腦區網路,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期刊。
布萊根婦女醫院精神醫學副教授 Joseph J. Taylor 醫師提到,傳統上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有不同的診斷策略,神經病學問:「病變在哪裡?」 精神病學問:「症狀是什麼?」。此研究運用現有工具來探索精神疾病「在哪裡」的問題,研究人員調查了精神疾病是否共用一個相同的大腦網路。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來自 15,000 多名健康成人以及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憂鬱症、成癮、強迫症或焦慮症患者的一組結構性大腦數據,發現患者大腦前扣帶和島葉的灰質減少,這兩個大腦區域通常被認為與精神疾病有關,此外,神經退行性疾病在這些相同的區域也顯示出灰質減少。
研究團隊使用「人類大腦圖譜」來檢驗精神疾病中的大腦灰質變化現象,並發現了一個跨診斷的大腦網路,其中高達 85% 的研究表明灰質減少。該網路特定於精神疾病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灰質減少,進一步的分析一次排除一個精神疾病診斷的數據,但跨診斷網路仍然強大,顯示沒有一種精神疾病對其確定的大腦網路負有不成比例的責任。
大腦後頂葉皮質區最有可能與精神疾病存在因果關係
在隨後對數據資料庫的分析中,包括來自 194 名有或沒有穿透性頭部創傷的退伍軍人腦成像以及他們的精神疾病診斷,研究人員將病變疊加到跨診斷網路上,發現網路中病變引起的損傷與多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更高有關。最後,研究團隊使用神經外科消融術治療難治型精神疾病患者的數據,這些資料與跨診斷網路一致。
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發現似乎挑戰了前扣帶與島葉灰質減少與精神疾病有因果關係的觀點。Taylor 醫師強調,研究發現這些區域的病變與較少的精神疾病相關,而不是更多,因此前扣帶和島葉的萎縮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結果或補償,而不是原因。相反地,研究分析指出,「後頂葉皮質區」是最有可能與精神疾病有因果關係的大腦網路節點。
透過確定精神疾病敏感性和特異性的跨診斷網路,該團隊為後續研究開闢了許多可能的新方向,包括分析現有的 fMRI 數據庫,以查看神經啟動模式是否遵循相同的迴路,並研究精神疾病之間基於迴路的差異。
Taylor 醫師還計劃使用經顱磁刺激(TMS)來調節大腦網路,特別是使用後頂葉區域作為目標。他指出,精神疾病是腦部疾病,現在我們才剛剛開始擁有研究和調節其潛在神經迴路的工具,這些疾病的共同點可能比最初想像的要多。
文/孫珞軒、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心理問題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透過認識神經科學來理解精神疾病
如何讓大腦克服壓力與困境?6 種建立堅強心理韌性的簡單方法
大腦結構並非難以動搖!研究:憂鬱症治療可在 6 週內改變患者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