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好奇,多久排便一次算正常?其實因人而異,而醫學上廣義的便秘定義為:(一)每週解便次數小於三次(二)解便需要非常用力,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腸胃蠕動不佳、骨盆肌無力 都是便秘高風險群
便秘又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亞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吳張瑀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原發性便秘常見兩種原因,分別為「腸胃蠕動緩慢」以及「糞便排出困難」。由於腸胃蠕動不佳,可能延長糞便停留在腸胃道的時間,導致其水分持續被吸收,進而變得乾硬;而骨盆肌、括約肌較無力的族群,如年長者,也會因為肌肉無法正常收縮放鬆,以致糞便排出困難,產生「便秘」。另外,所謂的次發性便秘,則多是因為患者同時伴有其他疾病,像是中風、帕金森氏症或是糖尿病等,在多重的藥物治療下,導致腸胃蠕動緩慢,進而造成便秘。
在便祕的狀況下,患者排便需較一般人更加用力,長時間下來,可能連帶導致腹內壓力上升、引發痔瘡、肛裂、腹脹、噁心、食慾下降,甚至腸阻塞等健康問題。
軟便藥過度使用恐產生依賴 醫建議從生活改善
有些人會自行至藥局購買軟便藥,對此,吳張瑀醫師提醒,部分軟便藥物長期使用後,可能會產生依賴性,患者首重仍應以生活中的飲食及作息調整為主:
(一)補充足夠水分
每人每日應攝取1500至2000毫升的水分,可設定小鬧鐘作為輔助來提醒喝水。
(二)補充膳食纖維
吳張瑀醫師提到,膳食纖維包含水溶性及非水溶性,非水溶性、像是蔬菜,可以協助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來改善便秘;水溶性膳食纖維像是水果、全穀根莖類,提升糞便保水功能,讓糞便更加蓬鬆、容易排出。
(三)練習固定排便時間
食物進入人體後,會促進胃結腸反射,進一步讓人產生便意,吳張瑀醫師分享,長期便秘的人也可訓練自己在固定時間排便,如早餐飯後10至20分鐘。
腸道息肉、腫瘤也會導致便秘 7大症狀自我檢查
造成便秘的成因多且複雜,吳張瑀醫師強調,臨床上最擔心是腸道息肉或腫瘤造成的便秘,也提醒民眾,如果短時間內排便習慣、大便形狀突然改變;發現有出血情形,如解血便、黑便;或是合併腹痛、出現食慾下降及體重減輕等現象,都建議儘速就醫安排進一步檢查。
文、圖/賴欣平
影/張舒芸、賴欣平
《Heho News》健康新聞,陪伴大家健康每一天!
2023年《Heho健康》節目登場!《Heho News》健康新聞,將陪伴大家健康過每一天,我們除了採訪醫師與專家學者之外,也會製作活潑生動的圖解健康動畫、《健康民聲路》街訪等趣味節目,把艱澀的健康問題,用生活趣味的方式呈現,幫助民眾解決健康大小事,請大家持續鎖定每週同一時間《Heho News》健康新聞!
文、影、圖/Heho影音組
延伸閱讀
【Heho News】「胃脹氣、內分泌失調、久坐危害」上班族職業病Top 3、專業醫師一次詳解
【Heho News】常胃痛、頭暈或失眠?台大醫師解析「眩暈症」、專家也提醒這些細節要注意!
【Heho News】胃食道逆流每 4 人就 1 人!台大醫師詳解疾病成因、營養師教控糖 4 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