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 109 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一年約有 3,032 例新確診為子宮體癌的病患,更是近幾年成長最快速的癌症,子宮體相關癌症發生率在我國婦女中居第 5 名,超越第 10 名的子宮頸癌、第 7 名的卵巢癌。而早期的子宮體癌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誤以為是月經紊亂,往往未能及時求醫確診,容易錯過治療時機。
⚠️ 自我察覺!當有這些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 痛的位置:下腹處、骨盤及骨盆區
- 痛的時間:多數初期沒有任何症狀,常被誤認為是月經
- 痛的方式:下腹部疼痛、飽漲感
- 痛的頻率:不定期出現
- 伴隨症狀:性交疼痛、解尿痛、頻尿
- 好發族群:多常見於停經後婦女,年齡約 45 歲至 59歲 ,有 5 %發生在小於 40 歲族群
- 可掛專科:婦產科、婦癌專科
子宮體癌的發生率約每 10 萬人有 25 人罹患子宮體癌,子宮體癌的死亡率約每 10 萬人中有 3.7 人,其死亡率在女性十大癌症排名為第 10 名,其中停經婦女更是高風險族群,近期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目前對於子宮體癌經常與子宮內膜反覆受到荷爾蒙刺激有關,特別是超過 50 歲的停經的婦女,明明已經無法排卵,卻還是出現月經或不明出血,也易導致子宮內膜增生導致癌變。
Heho整理包 症狀及原因
子宮體癌是什麼?子宮內膜癌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子宮壁是由 3 層組織所構成,最內層稱子宮內膜、中層為子宮肌層、最外層為子宮外膜層。根據子宮體癌的惡性腫瘤位置不同,可以細分為「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
其中「子宮內膜癌」是指從子宮內膜層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有超過九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此類,而極少數是從子宮肌肉層長出肉瘤,稱「惡性子宮肉瘤」。
一般來說,女性到了生育年齡,子宮內膜每個月就會增厚一次準備讓胚胎著床。若未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若婦女排卵週期不正常或是無排卵,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變容易導致內膜增生出癌細胞。
經期不正常出血,是罹患子宮肌瘤?還是子宮內膜癌?
「明明月經還沒來怎麼內褲上有血」、「月經怎麼來了這麼多天還沒有結束?」當子宮異常出血,經常聯想到「子宮肌瘤」跟「子宮內膜癌」有關,但子宮肌瘤是在肌瘤層、內膜是在內膜層,兩種狀況卻大不相同。
基本上可以從「出血的時間點」做個區分,子宮肌瘤主要都是在經期來的時候導致的出血異常,但內膜癌會在非經期、甚至更年期時出血。
- 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因為長在肌瘤層的位置,可分為三種黏膜下、肌肉層、漿膜下肌層,即使子宮肌瘤很小,都可能造成子宮收縮不完全,使得子宮收縮後,出血量較多。
- 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是從子宮內膜長出來的惡性腫瘤,長腫瘤後所導致的異常出血,就會跟經期無關,很可能在婦女停經、沒有月經來的時候也會出血。
我為什麼會得子宮體癌?9 大族群要注意!
醫界目前仍未發現發生子宮內膜癌的確切原因,大部分的患者年齡都超過 50 歲的停經婦女,而目前的研究都是指出與類女性荷爾蒙的作用有關,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如下:
- 環境荷爾蒙:某些人類製造出的化學物質,透過食物鏈循環影響病人,例如:塑化劑、金屬汙染物。
- 不當的雌激素補充:若長期補充雌激素,沒有合併黃體素,會增加得到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像是更年期婦女。
- 其他跟雌激素有關的危險因子:沒有生育過的婦女、太晚停經、無排卵的月經週期、長期使用促進排卵藥物等,體內經常都會有太多的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子宮內膜增生:曾有子宮內膜增生的婦女,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子宮內膜癌。
- 肥胖:肥胖的女性較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脂肪本身就會製造雌激素,而雌激素過多就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
- 糖尿病及高血壓:子宮內膜癌患者大多都伴隨糖尿病及高血壓。
- 乳癌口服藥:最常見的乳癌口服藥泰莫芬(Tamoxifen)對子宮內膜有刺激的作用,長期服用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其他癌症:曾患有大腸癌、直腸癌、乳癌的婦女,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子宮內膜癌。
- 種族:白種人比黃種人、黑人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可分 2 大類,第 2 型病程有侵犯性
子宮內膜癌可依據不同的組織學、臨床特徵、 與分子上的改變劃分成兩種型態,分別為第一型與第二型。
第一型是雌激素依賴型的子宮內膜樣的子宮內膜癌, 常發生在較年輕的停經前與停經後的婦女,約佔所有偶發型子宮內膜癌的八至九成。依據組織學來說,第一型的子宮內膜癌是腺癌,伴隨有無鱗狀分化情形,此型態有較好的預後。
第二型稱為非子宮內膜樣的子宮內膜癌,包含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和亮細胞癌,此型態佔子宮內膜癌的一至二成,易發生在年紀相對較年長的婦女,第二型在臨床的進程較有侵犯性,且預後較第一型差。
子宮內膜癌的病理組織分類為:
- 子宮內膜狀癌(endometrioidcarcinoma)
- 漿細胞癌(serous carcinoma)
- 黏液腺癌(mucinous carcinoma)
- 亮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 透明細胞癌(glassy cell carcinoma)
- 混合性惡性米勒式腫瘤(MMMT)等。
子宮內膜癌的分期這樣看!每期存活率有多少?
根據 2012 年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分類,可將子宮內膜癌分成四期:
- 第一期:癌症在子宮體裡面
- A 局限於子宮內膜或侵入子宮肌層,但不超過一半
- B 侵入子宮肌層,而且超過一半
- 第二期:癌症侵襲子宮頸間質,但沒有散到子宮外面癌症局部或區域擴散
- 第三期:癌症局部或區域擴散
- A 癌症侵襲子宮漿膜層或附屬器官
- B 癌症轉移至陰道或子宮頸旁邊組織
- C1 癌症轉移到骨盆腔的淋巴結
- C2 癌症轉移到主動脈旁邊的淋巴結
- 第四期:癌症侵襲膀胱或腸子的粘膜層或遠處轉移
- A 癌症侵入膀胱或腸子黏膜層內膜
- B 已遠處轉移,包括腹腔內以及腹股溝淋巴結的轉移
子宮內膜癌治療後 5 年存活率,第一期為 80 至 90%,第二期為 60 至 70 %,第三期只有 30 至 60 %,第四期 10 至20 %,病人至少定期追蹤 5 年,包含內診、腹腔觸診、體表淋巴觸診以及陰道抹片檢查,視情況追加胸部 X 光檢查或電腦斷層,以早期發現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
期別 | 定義 | 症狀 | 五年存活率 |
---|---|---|---|
第一期 | 內膜癌只限於子宮體 | 無常見症狀 | 80-90% |
第二期 | 癌症侵襲子宮頸間質,但未擴散到子宮外 | 腹部脹痛、腸胃不適等 | 60-70% |
第三期 | 局部或區域擴散 | 腹部脹痛、陰道出血、淋巴腫大 | 30-60% |
第四期 | 侵襲膀胱或腸黏膜層或遠處轉移 | 陰道分泌物增多、子宮增大、陰道出血 | 10-20% |
子宮內膜癌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指出,有些病人可能會因為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留下慢性副作用,應小心照護可緩解症狀:
- 慢性直腸粘膜炎:解血便。一般是在放射線治療半年後發生,需請醫師確認診斷,處方用藥。
- 慢性膀胱炎:如血尿、頻尿、小便疼痛等,可多喝水及服用醫師處方。
- 下肢水腫:有些病友會有下肢水腫。多休息或睡覺時把下肢墊高或穿彈性襪。
- 更年期症狀:例如心悸、汗、熱潮紅、不安、全身痠痛、失眠等,請告知醫師,醫師將會依據病人情況開立荷爾蒙藥物減緩不適。
- 性生活問題:結束治療後約兩個月可恢復正常性行為,但因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可能會造成陰道乾澀、性交疼痛或出血,建議可在性行為時使用水性溶液如:K-YJelly,平時可進行凱格爾運動來鍛煉骨盆底肌,除了可改善尿失禁外,還能使夫妻性生活更加圓滿。